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高2022届高二(下)期语文联合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9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6/28 12:24:5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1390字。

  秘密★启用前
  三峡名校联盟高2022届高二(下)期语文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上交答题卡,试卷自己保留。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的天下观不是人对世界本然样态的无条件接受,而是来自自然向人文的生成。《周易??贲卦》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天文”与“人文”的分野,也是先秦道家、阴阳家与儒家天下观的差异所在。《礼记??礼运》讲:“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正是讲儒家的天下建基于人道并对其进行人文(审美)再造的特性。
  所谓儒家的天下体系,是以人文之美彰显价值的体系。按照其圣王谱系,黄帝、尧、舜之后的接续者是周公,他一方面通过制礼作乐使中国远古人文命脉制度化,另一方面则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礼乐传统。至此,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命题,则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
  在现代学术话语中,礼乐是一个与文明、文化、政治制度产生广泛关联的概念,但在根本意义上,它却是一个美学问题。礼,在个体层面涉及人行为的雅化,在社会层面涉及群体行为的仪式化,在礼器层面涉及器具审美,均具有美和艺术的意义;乐则是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形式,其审美属性自不待言。以此为背景,自西周以降,传统中国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定位贯穿了以美为核心的精神。据此理解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人文之美作为礼乐的同义语,明显成为文野、夷夏之别的最重要标志,所谓“用夏变夷”则无非是将儒家崇尚的礼乐之美从中央之地向四方不断推展。
  由于有预在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作为先导,儒家所讲的天下,不是它“原本是什么”,而是“应该是什么”;不是自然世界,而是人文世界。相关的人文实践,则首先是以中邦、四海、九夷、八蛮规划为天下勾勒轮廓,然后是圣王“治天下”“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种种努力。按照儒家的规划,这种努力主要分为四种,即礼、乐、刑、政。但是在礼乐刑政之间,礼和乐具有优先性。中国社会自西周始,就建立了体系化的礼乐教育制度,一种基于礼乐人文教化的天下格局也就自然形成。到战国时代的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如《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样,个体心性的诚敬,就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孔子之后,儒家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这种被人道限定的礼乐补天道,从而予了它更完备的形式。它在内在心性与外在天地之间拉开了一个张力空间,使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一个上通下达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内,它一方面化自然为人工,化禽兽为人类,化蛮夷为华夏,化野蛮为文明,体现了可贵的实践品格;另一方面,它强调“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就此而言,儒家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注入了有为精神和理想主义格调,使相关的人文和审美之思超越了认知,成为一种为人而在的价值。
  (摘编自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有删改)
  材料二
  “天下”观是中国人的卓越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天下”,包括了古人所知的人类整体,代表着已知的全部文明世界,即“天下一体”。如《尚书??立政篇》所谓“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小雅??北山》宣称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典型地说明了中国文化对“天下”的这种认识。早期的世界各民族普遍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看作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但是由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发展为“普天之下”的理念,并由此产生独特的政治文化理念,如“大一统”意识等,则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
  商朝时期,“天下”已经是一个相当完备的概念。商人将天下分为“四方”和“中央”两个部分,形成中国人“天下”观的基本要素。秦汉之后,夏、商、周三代松散的天下“共主”局面,为大一统的政
  (摘编自王杰《中国文化中的天下观》,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在进行圣王“治天下”“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种种人文实践活动时,礼乐具有优先性,其中贯穿了以美为核心的精神。
  B. 思孟学派突破了前人礼乐人文教化的格局,从人与天下的关联这一崭新的角度把个体心性的诚敬作为士人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
  C. 不同于早期世界其他民族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看作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形成了独有的“大一统”等独特的政治文化理念。
  D. “天下”的概念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夏、商、周天下“共主”的局面取代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后,“天下”观逐渐贯彻到政治理念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的天下观建立于人道并对其进行人文再造,儒家的天下体系是以人文之美彰显价值的体系,其“天下”不再是个地理世界,而是个人文世界。
  B. 儒家的人文实践主要规划为礼、乐、刑、政四种,推崇圣王“治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往往以传统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作为先导。
  C. 中华文化建构出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天下”观,缘于中华文化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提供着思想支持。
  D. 正是心怀“天下一家”的情怀,中国人民有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也才有了今天的“中国梦”“世界梦”。
  3. 材料一中说“传统中国对于民族和国家 定位贯穿了以美为核心的精神”。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其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释“华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B. 《礼记??少仪》云: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
  C. 《礼记??乐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 先王立乐之方也。
  D. 《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从人与天下的关联这一崭新的角度”错误。“人与天下的关联”这一角度早已有之,并非崭新。
  C.“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形成……”错误。材料二说“由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发展为‘普天之下’的理念,并由此产生独特的政治文化理念,如‘大一统’意识等”,可见,“大一统”意识也是由“自我中心意识”发展而来,并非“一开始就形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幸福的光亮
  张金凤
  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 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