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5月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8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5/29 9:05:3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2590字。

  2021届高三5月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2021.5.27
  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具有鲜明特征。为政以德关乎能否服众,一旦失德,就是有违天命,政令、刑罚就会失去正当性。德治法治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秩序追求,即以价值共识、道德教化、礼制规范以及一定的国家强制,实现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善治秩序。德治与法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同维系国家长治久安。
  德治与法治在规范与实施体系上相互融通。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则”。《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有典有则”为后世所延续。“典”是指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基本法则。“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这些既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包含大量关于礼的基本规则,也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德治之“则”,散见于各种礼仪礼制、乡规民约、风俗习惯、家法族规、行业性规则之中。法治之“典”,向上可以追溯到刑、汤刑、吕刑等古代刑书汇编。唐朝不仅有以刑事法律为主体的唐律,还有法律典则的汇编《唐六典》,法律形式十分丰富。明清两代在律之外制定了大明会典、大清会典。“法治”之“则”,表现为各种政令、条例、事例和司法成案等。这种“德”“法”各“有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正如东汉陈宠所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代中国把家庭、家族视为个人人格养成的亲属团体。家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亲属之间的纠纷有些可以内部自行解决。地方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律典、政令的实施,保障秩序安定,同时又注重道德教化作用。比如,一些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痒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诚顽劣。国家还允许乡贤、书院、家族、牙行等团体,以内部章程、规约、自律规则等规范形式实行自治。
  新时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和方式与古代有很大差异,但在两者结合方式、规范体系融通、组织实施方面,传统治理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我们强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既重视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保障作用,也注重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需要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一方面,要强化法律法规的价值导向,推动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另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坚持法律的规范性和引领性相结合。比如,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家教、家风、家训。《民法典》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这是通过立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有益实践。只有法治与德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才能推动形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追求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善治秩序,统治者不追求国家强制。
  B.“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礼仪礼制、乡规民约、政令等是德治之“则”。
  C.古代家庭、家族拥有很大的自治权,可以自行协调解决内部成员间的纠纷。
  D.让法治与德治发挥其各自作用,融会贯通,才能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阐释“典”与“则”时,既有理论阐释,又有举例论证,有较强说服力。
  B.文章从规范体系和实施体系两方面来阐释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两者是并列关系。
  C.文章引用《尚书•五子之歌》中的话,是为了论述德治与法治在实施上是互融的。
  D.文章既肯定了传统治理经验的借鉴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富有思辨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人的行为超出道德底线,最终要依据法律制裁,说明道德的约束力是微乎其微的。
  B.古代各级政府负责所辖区域的政令和法律实施,这种国家强制为实施德治提供了必要条件。
  C.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之中,有利于发挥法制的价值导向作用。
  D.《民法典》中关于家庭的规定,体现了对中国古代重视家教、家风、家训优良传统的继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巴黎协定》第四条第一款:为了实现第二条规定的长期气温目标,缔约方旨在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峰值,同时认识到达峰对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来说需要更长的时间;并旨在从此后根据现有的最佳科学迅速减少,以联系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在平等的基础上,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
  (摘自《巴黎协定》)
  材料二
  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明确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最大程度的碳减排,比如要极大提高能效、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少部分碳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