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16
- 资源简介:
约6000字。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口头禅、对话、重复是刻画扁平人物的几大特色,语言和人物的背后是生活,透过这些语言,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末俄国的人们,生活是多么的单调无聊、压抑沉闷。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别里科夫为何会成为一切因循守旧人物的代名词?因为他是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何谓典型?怎样选取典型?必须全面理解作品,方能回答这些问题。
3.审美鉴赏与创造:怎么理解“扁平人物”?或许可以这样来形容:作者刻画的人物性格,你随便就能在社会上遇到,而且也不可能不遇到。其实不用回到19世纪和俄国,就在我们身边,也有“别里科夫”式的人物,这就是经典作品的美学意义。
4.文化理解与传承:莫里哀说:把恶习变成笑柄,就是对恶习重大的打击。讽刺、夸张和幽默这三大写人手法,在欧美作品里非常普遍,而在我国的文学作品里,同时出现的情况还很少,你认为这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的吗?该怎样理解和运用这些手法呢?
教学重难点 1.漫画式勾勒和讽刺夸张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扁平人物是如何折射社会现实的。
学情及授课内容
概要 高一学生对小说的特点已经很熟悉了,教师要做的是:站在更广阔的社会和历史高度,引导学生深刻地领略那个时代各阶层、各类人物之间的碰撞和由此折射的社会风貌和社会规律。
教学方式、资源 以讲授、讨论交流、课堂练习等方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有交互白板或一体机演示,效果会更佳。
(为什么整座城市里的人都害怕别里科夫?)
一个普通的教师,竟然让整座城市里的人变得什么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为什么这个人身上,有着那样大的魔力?让我们一起走近他。
【关键词】契诃夫 俄国 批判现实主义
(令人“快活的葬礼” 是怎么回事?)
【提问】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很快活的事”?但是“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点拨】因为别里科夫是一个象征,象征了套在人们身上的枷锁,埋葬了他,就好比扔掉了枷锁,所以大家觉得“快活”,但是别里科夫毕竟去世了,作为他的同事或朋友,当然不能“露出快活的感情”,所以大家只好“露出忧郁谦虚的脸相”,装作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