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案3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5/16 10:59:5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820字。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促织》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归纳《促织》中的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促织》借古讽今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比较解读两篇小说的意蕴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促织》中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理清《促织》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  鉴赏《促织》中的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性阅读——察言观色,揣摩文义
  (一)导入。
  前几年,周迅、赵薇主演了一部很红的“鬼片”——《画皮》,有没有人看过这部电影,网络小说家蔡骏亦写过一篇《画皮》,这些都是改编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画皮》,有没有想过“可怕的事物”我们为什么要接触,为什么要学呢?因为这也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语言,是我们中国的标志,是我们骨髓里最珍贵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来来学习蒲松龄妙笔下的另一篇小说《促织》,直抵古人的心灵,跟古人交流思想,传承我们中国的文化。
  (二)背景知识。
  1.关于篇名——“促织”是什么?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这也就是说,“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
  2.走进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出身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地主家庭。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曾经短期地在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过幕宾,大半生都基本上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