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学设计13
- 资源简介:
约6230字。
《氓》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爱情徘徊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古往今来,人们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渴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古老《诗经》里的爱情誓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我们对爱情的美好祝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与爱情有关,那就是:《卫风•氓》。(板书)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情感。
2.鉴赏诗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三.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简介(幻灯片):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诗经》又被称为“诗三百”。
2.诗经按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氓》属于“风”,是一首民歌。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3.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赵翼在《论诗》里写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句子。
四.放录音,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
氓之蚩蚩(chī)匪我愆期(qiān)将子无怒(qiāng)
乘彼垝垣(guǐ)体无咎言(jiù)无与士耽(dān)
自我徂尔(cú)渐车帷裳(jiān)(cháng)咥其笑矣(xì)
(2)朗读课文,把握节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