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25
- 资源简介:
共2320字。
《祝福》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三次肖像的变化了解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通过文本了解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的大家,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形象,如擅长精神胜利的阿Q,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的华老栓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小说《祝福》,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妇女形象——祥林嫂,表达了他对妇女命运的关注。
二、文中三次集中描写祥林嫂的外貌,找出来并详细比较异同,通过她外貌的变化了解其悲惨命运。
(注意:赏析时品味词语及相关细节)
第一次描写:赏析
提问:为何来到鲁镇?
明确:丧夫,“严厉的婆婆”逃出来
第二次描写:赏析,与第一次对比
提问:这一段时间又发生了什么事?
明确:第二次丧夫,儿子被狼吃,大伯收屋
第三次描写:赏析,与第二次对比
提问:为何沦为乞丐?
明确:遭歧视,身体和精神的都不济,被赶出
三、探讨:谁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
(注意:紧扣文本,找出依据,避免大而化之。)
鲁四、四婶:礼教的维护者
婆婆、大伯:宗族势力
柳妈:鬼神观念
听众:冷漠和麻木
“我”:逃避
总结:只想获得基本生存权的祥林嫂注定无路可走,“想做奴隶而不得”,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篇小说比较感兴趣,但由于课文篇幅长,导致有些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所以讲课时应该紧扣文本,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说的深刻含义,而不是只看热闹。另外,由于高一的学生毕竟理解能力有限,对于课文的背景及祥林嫂的死因可能挖掘不深,这些都需要老师在上课时注意引导。
效果分析
基础知识部分大部分学生能填准确,总体良好,但针对少部分做的较差的同学还需要再重新巩固。后面的思考和探究题考查同学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理解能力较好的同学能依据文本给出较令人满意的答案。此学案重在让同学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思考,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种思考表达出来,主观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能自圆其说,应该鼓励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观照女性命运”,本课是一篇小说,所以要在结合小说特点的基础上关注祥林嫂这一旧社会的不幸女子,要注意欣赏小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