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4/21 17:40:5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280字。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1年4月15日   上午7:55-10:25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各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主要由城内沟渠、城市水系、机械排水与透水型地面等组成,通过疏导与调蓄的方式疏解内涝。
  城内沟渠大致可分为明渠与暗沟,又可分成天然沟壑和人工管渠道。中国古代城市很早便开始运用沟渠疏排城内积水,在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中都发现有较完整的沟渠排水系统。学界一般认为,西周至战国时期,城市沟渠排水系统已经较为完善。沟渠排水思想得到运用,在《管子》中有“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的总结。中国历代都城都有系统的沟渠网络,汉长安城大道旁皆有沟渠,环绕城市的城墙底部有城内向城外排水的圆形陶管道。唐长安城大部分街道两侧都有挖土而成的明沟,宽度在2.5米以上,口宽底窄,以便排水。北宋东京城内主要干道皆有明渠与暗沟。元大都初建时,便凿有七处泄水渠,据考古调查,在今西四牌楼附近地底发现有石砌明渠,宽1米,深1.65米。明代北京城内沟渠众多,据侯仁之先生统计,见于记载的城内主要沟渠有大明濠、东沟与西沟、东长安街御河桥下沟渠、龙须沟、虎坊桥明沟等。都城之外,地方城市的沟渠系统亦是相当完备。如清代重庆有贯穿全城的17条水沟,只是这些水沟现在早已多不见踪影。在古代城市中大量的人工管渠道和天然沟壑成为排泄内涝的重要通道。
  城市水系也是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天然水系,也包括人工运河、护城河等,其不仅有疏导内涝的作用,还兼具调蓄功能。古人对城内湖泊、壕池与河流等的疏导与调蓄功能很早便形成清晰的认识。据研究,北宋至明清时,古人对城市水系排涝作用的认识更加明确,认为“城市水系乃是城市之血脉”。城市水系在疏排内涝的作用上较为明显。北宋东京汴梁的城市水系由三重壕池、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以及凝祥池、金明池、琼林池、玉津池等组成。明清北京城的城市水系由内外城壕、筒子河、前海、后海、北海、中海、南海等组成。
  此外,机械排水与透水型地面等的运用亦是疏排积水的重要方式。北宋时,东京城汴河上设置有泄水斗门,通过斗门启闭节制水流,如王士俊《汴城开渠浚壕记》中所言“水门启闭,各有宣节”。明代南京城市水系中采用水管铜闸节制水流,闭闸时水阻不流,开闸时水逐渐流出。清代的桂林城壕池与漓江相通,城壕与漓江间有雨水闸门,视城壕与漓江水位的相对高低而启闭。城市内部沟渠、河道等排水不及时,往往还会利用水车人工排水,如雍正《河南通志》卷五载明隆庆二年秋,开封连续大雨三日,“城中用水车輙水出城”。透水型地面的运用亦是中国古人防涝的经验总结。清代紫禁城内路面铺设的是透水砖,雨水可透过砖缝渗入地下,而不是淤积于路面。还有将道路设计成中间高两边低,利用低处透水地面排水的做法,如《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元大都皇城内“草场上的道路高出草场地面九十厘米,路面经过铺砌,使得污泥雨水不至于淤积路面”。实地考察表明,中国古代小城镇街道有的完全是天然泥路,有的虽然铺石块为路街,但其间的缝隙并不勾浆,都能使雨水自然渗透。
  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亦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如排水系统便是排涝系统,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现代;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时常是阶段性的“以人治水”,而非常态性的“制度治水”;都城与地方城市排水系统存在较大差距等。但总体上来说,依靠城市排水系统的定期疏浚与管理制度的保障,通过城内沟渠、城市水系、机械排水与透水型地面等疏导与调蓄方式,古代城市可以较好地疏导内涝。
  (摘编自蓝勇、张亮《中国古代的城市内涝与治理》,《光明日报》2020年8月3日14版)
  材料二:
  一些试点“海绵城市”局部内涝现象相对减少,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看海”问题。
  据业内人士介绍,“海绵城市”一般都增加了透水地面,增强自然土壤吸纳雨水的能力;适度提高地下管线标准,增强地下排水系统抗灾能力;实现泵阀全自动化,运用智能管网提高系统运转效率,对于减少区域性的城市内涝确实有效。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俞孔坚说,过去的“海绵城市”试点范围是城市局部而非整个城市,建设效果显著,但要彻底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还需从源头开始,在更大范围内与国土生态治理。水利工程生态化、田园海绵化等系统治理结合在一起,用基于自然的理念,系统解决城市洪涝问题。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委会主任委员程晓陶表示,“海绵城市”要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一些发达国家用三四十年才走完这一历程,我们需要更多基础研究、监测分析,不能想着靠短期高投入一蹴而就。”
  (摘编自舒静、胡璐等《年年“城市看海”的囧能破不?》,“新华视点”2020年7月2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城市都有系统的沟渠网络,这种系统网络早在西周至战国时期就已经较为完善,为排水和排涝发挥了重要作用。
  B. 中国古人对城内湖泊、壕池、护城河等天然水系等的疏导与调蓄功能认识得很早,认为“城为排水和排涝发挥了重要作用。
  C. 泄水斗门、水管铜闸和水车皆为疏排积水的设备,通过开关斗门、铜闸节制水流和水车人工排水将城内积水排出。
  D. 现代的“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继承了古代中国人透水型地面的运用这一防涝经验,一些试点“海绵城市”局部内涝现象相对减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对古代城市内涝与治理的研究,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对今天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借鉴。
  B. 如果要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内涝治理的办法,一是通过考古发现古代城市排水排涝的措施方法,二是研究中国古代的典籍,尤其是有关治水方面的典籍。
  C. 总结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城市内涝治理的经验与教训,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坚持不懈地努力,“海绵城市”这一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
  D. “城市看海”的问题之所以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是因为试点范围还只是城市局部,以及只想着靠短期高投入。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城市内涝治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对历代都城排水系统的考查
  B. 研究地方志有关城市抗洪记载
  C. 研究古代河流的变迁
  D. 对城市内涝进行监测分析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5. 如何破解年年“城市看海”这一难题?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一谈你的看法。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中国古代城市都有系统的沟渠网络”错误,从材料一第2段“中国历代都城都有系统的沟渠网络”和材料一第5段“都城与地方城市排水系统存在较大差距”等可知,地方城市不一定都有系统的沟渠网络。
  B.“护城河等天然水系”错误,由材料一第3段内容可知,“护城河”不属于天然水系,而是人工挖掘。
  D.“主要是继承了古代中国人透水型地面的运用这一防涝经验”错误,从材料二的第2、3段内容可知,“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增加透水型地面,还有其他举措,无主次之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二十年后
  [美]欧•亨利
  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