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2480字。
统编版本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公开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识记重要字词。
2.梳理文章脉络。
3.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识记重要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脉络。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鲁迅及其创作思想。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自己的探究精神。
重点 积累文中重要字词。
难点 梳理文章脉络。
导入新课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郁达夫
回答老师的提问,回归所学内容,带着情境,走入本课。 整合之前所学知识,创设情境带着情境,走入本课。
一、文化常识
作者简介: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 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阿Q正传》也是如此,当年,它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新形式:
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曾说:“《呐喊》中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与《狂人日记》的日记体裁不同,《阿Q正传》可以说是属于“传记体”。作品在结构上就采取了点线结合的方式,即小说不是描绘阿Q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阿Q的思想性格与未庄和县城各种人的社会冲突,构成了全篇的主线即基本情节。
未庄的阶级和社会关系以及辛亥革命的某些时代风貌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布局,使情节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历史内容而又脉络分明。另一方面,作者没有平均用力地去铺叙阿Q的生活经历,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重笔描绘 ,使一个近代旧中国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愚昧、不幸的灵魂,鲜明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