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7
- 资源简介:
约8740字。
《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设计思路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为了解决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低效现实,我校提出了“问题立教,问题导学”(由六大环节构成:问题切入、问题启发、问题探究、问题答疑、问题反馈、问题拓展)的课改理念。即:在教和学中,师生双方都要有问题意识,因问题(如课标要求和学情)而确立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环节和师生活动也由问题贯穿。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本课的具体要求,我将本课设计如下:
二、课前活动设计
1、预习教材《扬州慢》92—94页的内容,扫清字音障碍和字义障碍,疏通词义。
2、查阅搜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姜夔作品的评价(基础稍差学生不作要求)
3、查阅搜集词人姜夔的介绍,知人论世。
4、自学小序。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扬州慢》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模块中的一首词,其教学重点是体会南宋词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多样化发展的特点,感受“寄慨遥深”“隐约幽微”的南宋词风格,感受南宋后期,战争频繁的社会背景下,一些爱国志士借词抒发,用曲折隐晦的笔法,表达饿黍离之感和身世流落之愁。
2、学情分析:
①经过了半个多学期的《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已经掌握了鉴赏诗词的几个角度(语言、技巧、情感、形象等)和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如知人论世,看题目、注释等小技巧)。
②能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能够利用所掌握材料对作品进行分析鉴赏。
③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高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并且愿意与同学们交流、合作。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本词中间接抒情的手法,理解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对抒情的作用。
②掌握“抒情方式”题型的答题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自主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责任感
4、教学重点:
①体会词中“清冷”意境和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黍离之悲”
②理解并掌握“抒情方式”题型的答题思路,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