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6
- 资源简介:
约8150字。
《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想】
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选修第四单元选了姜夔的《扬州慢》,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南宋的乱世词心”。《语文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的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激发学生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扬州慢》虽然被编排在选修课中,但这首词从意象的选取、手法的运用到情感的抒发,从语言的探究品鉴、情感的细腻委婉到诵读的悲慨无奈,都是一首极好的鉴赏范文,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给予的“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这样极高的评价一样,是一首值得让学生去感受、去欣赏、去探索的词作;《扬州慢》所抒发的“黍离之悲”在高中必修和选修的诗词中并不多见,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对本词的学习了解并掌握这一情感;同时《扬州慢》的作者姜夔作为骚雅派的代表人物,在面对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南宋,用曲折隐晦的笔法表达麦秀黍离之感,由此积累同题材诗词。
高二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感知和品鉴的能力,通过阅读并结合书下注释能够通过词作中的意象对词作本身有总体的情感把握;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细致的品读、深入的挖掘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对于这首典故较多、情感较婉约的词作,更容易只在表面上做文章,品读语言的不深入必然导致情感感悟的片面和肤浅;尤其是姜夔这首《扬州慢》中一些锤炼精当的字词特别精彩、警策,对于表现主旨、抒发感情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细细品味,词作中的每一句似乎都有无尽的意蕴,所以培养学生结合具体词句仔细揣摩,反复玩味,探究语言是诗词教学的重心,也是语文教学的方向。
基于此,在设计教学时,如何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对词作中的“词眼”做深入的理解和品鉴;如何进一步让学生明确“黍离之悲”的含意;如何指导学生在对词作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词作,这些是本节课设计的中心,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我采用逐层深入和比较阅读的方法,从姜夔笔下的扬州这一现实意象和杜牧笔下的扬州这一历史意象入手,通过反复诵读体会“黍离之悲”,感受乱世词心;通过同题材词作的品读,领会婉约派词风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让学生掌握词中出现的如“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等现实意象与“杜牧笔下扬州”的历史意象;
2、通过探究“词眼”,品读词作,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