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200字。
我国十大古典悲剧详析(人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参考资料)
江西省赣州一中黄运华
《窦娥冤》(元)关汉卿
试述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
元杂剧的兴盛,指的是出现了一大批作家、一大批作品,而且戏剧活动及其普遍而频繁。就其社会原因而言,是经济、政治、作家构成、演员技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元代前期,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戏剧这种最富于群众观赏性的文艺形式,便适应城镇和商贾市民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要求,迅速的兴盛发展起来了。商业性的游乐场日益增多,这就为杂剧演出提供了固定的场所。在北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戏剧活动在节日、庙会常常不定期的开展,并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戏台。也有力的促进了元杂剧的兴盛。
其次,元代政治对杂剧的兴盛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元代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在元代初年比较尖锐,这不仅造成了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激发了人民的愤怒和发抗情绪。而杂剧正是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最足以表现人民的愤怒情绪和美好愿望,所以得到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元代初年在军事、政治方面严加防范,而在经济、文化艺术、道德思想上却是相当放松的;由于元代初年禁锢人们头脑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动摇,这对人们的思想是一次很大的解放;蒙古统治者由于语言、文化和习俗的隔阂,对中原文化还不甚了解,使他们不自觉地对杂剧表演内容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共同促成了杂剧的兴盛。
再次,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这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金元之际,文人沦为奴隶的极多;元代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使广大汉民族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普遍降低;蒙古灭金后,停止科举考试将近八十年,文人入仕的机会相对地说要少多了他们散布于社会各个角落;由于元代统治者重实用、轻文学,即使文人入仕,也多不受重用,故而流传“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正是当时文人社会地位如此低下,使一大批文人以杂剧创作为生,大大壮大了杂剧创作的队伍,提高了杂剧的质量。同时,社会地位的低下,也促使文人作家更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更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这就有利于杂剧作品思想艺术成就普遍提高。
最后,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是促进元杂剧兴盛的原因。元代杂剧演员数量极多这在夏庭芝的《青楼集》,《马可波罗游记》都有记载。这些人有很多人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这使得他们的表演能力大大地提高了,丰富和提高了杂剧艺术。而且,许多演员与杂剧作家有密切的来往,如朱帘秀与关汉卿,天然秀与白朴等。这也使她们能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创作心情与意图,有利于提高了杂剧表演的艺术水平。
简述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元杂剧创作的衰微,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杂剧演出中心南移,用北方的语言、乐曲演出的、为北方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杂剧艺术,难以适应南方观众的审美需要。其次还有元代后期文人的社会地位逐渐发生变化,使杂剧作家将注意力转向仕途科举,创作热情降低,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使之同下层民众的联系日益疏远,造成了杂剧创作队伍的质量下降;统治阶级逐渐开始自觉地提倡儒家思想,进一步宣扬程朱理学,出现一大批道学味和方巾气极浓的作品,严重削弱了杂剧创作的思想价值;原来在南方流行的南曲戏文吸取了杂剧的长处,使杂剧无法于之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