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1950字。
统编版必修下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感受文本的语言张力,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把握文章的主题。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感受语言逻辑思维之美,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感知科学精神的伟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感知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体会医学研究精神,感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教学重点 以文本为基础,通过对内容的分析,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探讨文本表现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小的时候,常常会谈及未来的理想,那时候我们常常无畏地说:“我要做一名科学家”,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少有人再说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逐渐明白成为一名科学家是极其艰难的。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著名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加来道雄的文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得到点启发吧!
2.作者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什么事例?
2.字词检测。(见课件)
3.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鲤鱼世界的幻想;爱因斯坦故事。成长中主要谢了建立实验室的事例。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全文总纲,点明后面的写作内容。
第二部分(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三、品读鉴赏
1.“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参考提示:⑴“水池之外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