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时机,选准内容——例谈课外资源的拓展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5/14 19:24:29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860字。
选好时机  选准内容
         ——例谈课外资源的拓展
浙江绍兴鲁迅中学  彭玉华
[案例主题]:
“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拓展延伸”,大多语文课都遵循这样一个流程,其中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往往是最后必不可少的一环。实施新课改将课程资源引入教学以后,教师有了更多的课程内容选择权,于是课外资源的拓展成了每堂语文课的固定环节,公开课表现得更为突出,似乎少了课外拓展(课外延伸)这一环节,就不是新课程,更不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事实并非如此,语文课并非每堂都要引入课外资源,即便选用,也还有一个什么时候选用、选用什么样的内容的问题。下面结合笔者所听课例的几个片断进行阐述。
 [案例描述]:
片段一:一老师上《花未眠》一课,大致流程为:导入——初读把握文章脉络——品读揣摩文句深意——悟读感悟文章主旨——拓展。教学设计应该是明晰流畅的,但由于教师教学目标确立不清,教学内容选择过多,再加上文章本身语句深奥,学生读起来有一定麻烦,因此所有环节都完成时间不够,但教师还是走马观花式的带学生跑完了整个过程,其中初读把握文章脉络阶段连两分钟都不到,学生就算一目十行也难以看完,其他环节匆匆而读,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文本,更谈不上领悟作者深刻的审美观点了,而在拓展环节却花了将近五分钟,拓展内容是宗白华的《诗从何处寻》,且不说拓展的内容与课文内容本身有多大关联,如果舍弃拓展环节,把花在拓展上的时间用于学生初读、品读、悟读,学生肯定能更加深入的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心灵对话,更深刻的体悟文章主旨,达成课文目标。
片段二:一老师上《我与地坛》一课,大致流程为:导入——明确目标——整体感知——揣摩第一部分——小结——拓展。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体会独特的景物描写来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尤其是通过对逆境生命的感悟达到使学生珍爱生命的目标。按部就班的上完前面的环节,拓展部分内容教师选取了如下内容:林肯克服苦难终当总统,桑兰笑对苦难搏斗病魔,加州一模特利用苦难获得成功,胡杨树抗争苦难扎根沙漠。拓展内容相当丰富,但我看未必妥贴。苦难之于生命时有发生,但天灾人祸毕竟是不正常现象,是为数很少的,大多数人都还是过着平安、平常、平淡而又自然的生活,因此与其拓展这些苦难人生,倒不如引导学生讨论正常的人该怎样面对生命、善待生命,可能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富有现实意义。
片段三:一老师上《我的呼吁》一课,大致流程为:导入——介绍作者——读第一、二、三、四段——拓展。教师匆匆带领学生过完全面几个环节,而花了将近十五分钟的时间拓展课外内容,先是播放一组黑镜头:二十世纪践踏生命组图,如遭受战争苦难的伊拉克、阿富汗儿童,非洲缺吃少穿的贫困儿童等,然后是播放“祈祷”的歌曲让学生听。事实上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透过作者史怀哲深刻的语言体悟其生命伦理观,如果不从揣摩语言入手深入文本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拓展的内容不仅耗时太长,且与语文关联不大,在图片音像的播放中,语文课的“语”和“文”也已经消失殆尽了。
[案例反思]: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仅仅依靠课内资源,以为只要把课本教好、课文学好就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显然是不可能的,新课程所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深意就在于此。因此“课程资源”的引入、“文本观”(超越传统的“教材观”)的广泛使用成为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也足以说明,在用好课内资源的同时适当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