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案30
- 资源简介:
约2480字。
促织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3.通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构思。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3.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解题
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为什么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至于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促织》是《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中的名篇,作者蒲松龄。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介绍本文教学目标及本节课教学要点
三、疏通字词
1.正音。
裨益bì;
翕辟xī;
掭tiàn;
不啻chì。
2.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