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复习学案: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 资源简介:
约12480字。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 专 题 导 读 |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在坚持立德树人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综合考查语文核心素养。2019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3篇文章展现了贾谊、商鞅、吴起3位古代改革家的事迹,他们锐意进取、敢于改革的精神对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产生过较大影响。高考命题模式基本稳定,断句与古代文化常识是常考题型,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翻译中考查。
微课3 史传类文本的读文技巧
一、史传类文本的特点
1.选文特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命题人对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内容特点
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1)人物的基本情况;(2)人物的主要事迹;(3)人物的性格作风。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都包含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3.形式特点
(1)结构与线索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选人物传记类文本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的介绍,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二是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结尾部分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其结构形式如下:
(2)用语
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文本,不放过每一个字。
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号、谥号及重要的典籍名称。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要平时多积累一些常用语,尤其是官职方面的;另一方面,在阅读时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可以不必理会,更不必拆开硬译。
二、史传类文本阅读“4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