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学案3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修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6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1/21 22:06:1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590字。

  【精读】 都江堰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走近作者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小学毕业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著有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等多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创作散文,结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中的散文,大都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他在记述自己对某一名胜古迹的游历和感受的同时,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并传达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从而,将“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余秋雨的散文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或者在历史时间回溯中感叹文化和山水的兴衰变迁,或者在对古代文化踪迹的探询中思考知识分子的使命和命运。虽然他借助大量的文化史知识,但并没有把散文写成简单的“文化”加“山水”,而是强调“人气”,即作者的文化思考和个人体验渗入景观,他将之称为“个人与山水的周旋”(余秋雨《关于散文、读书和艺术修养——答〈新民晚报〉〈解放日报〉等》)。余秋雨的散文语言追求雅正,正如篇名“风雨天一阁”“寂寞天柱山”“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所显示的。行文常常直抒胸臆,但情感的表达有时过于夸张。在篇章结构上,也有雷同现象。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邈(miǎo)远     濡(rú)养     修缮(shàn)
  遴(lín)选     浚(jùn)理     长锸(chā)
  玉玺(xǐ)     圭臬(niè)     衮衮(ɡǔn)
  2.掌握词语
  (1)濡养:滋润抚养
  (2)突兀:①高耸,②突然发生,出乎意外,本文使用①义。
  (3)遴选:①选拔(人才),②泛指挑选。
  (4)浚理:疏通治理。
  (5)圭臬:比喻标准或法度。
  (6)衮衮诸公:各位高官。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从哪些角度对都江堰和长城进行了比较?
  比较角度 长城 都江堰
  修建时间 ①秦始皇时 ⑧比长城早数十年
  修建规模 ②宏大 ⑨表面远不如长城宏大
  占据内容 ③辽阔空间 ⑩邈远时间
  社会功用 ④早已废弛 ⑪至今输送清流
  外观形态 ⑤突兀在外 ⑫细细浸润,节节延伸
  文明特征 ⑥僵硬的雕塑 ⑬灵动的生活
  表现心态 ⑦摆老资格等人修缮 ⑭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只知贡献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