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案16
- 资源简介:
约17280字。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苏武传》精品教案
【教材定位】
《苏武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苏武牧羊”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苏武出使前后的遭际、在匈奴经历的艰辛,其中种种细节我们未必清楚。阅读《苏武传》,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些细节,更加深入地认识苏武其人。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不惧威逼、不受利诱、苦守北海、持节不失的事迹,生动刻画了苏武这位爱国者的形象。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梳理情节脉络,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探寻他备尝艰辛却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源泉。同时要注意,这篇文章精于剪裁,善用对比,灵活选取人物的典型语言,学习时要特别关注其叙事艺术,并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倾向。
【素养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
2掌握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3.鉴赏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和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苏武出使前后的遭际、在匈奴经历的艰辛,其中种种细节我们未必清楚。学习《苏武传》,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些细节,更加深入地认识苏武其人。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他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他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他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2.了解《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全书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篇。其中,8表和10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班昭和马续补写的。
3.相关背景
汉武帝时期汉朝不断讨伐匈奴,双方多次派使节互相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节以相抵。天汉元年(前100年),且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