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五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9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12/15 21:06:2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670字。

  太原五中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 二 语 文
  出题、校对:(2020.12)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
  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
  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 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
  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 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
  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 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 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
  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
  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
  离情、抒乡思等。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
  准确表达。
  C.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
  出现。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 谐音,
  “丝”与“思”谐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
  的历史轨迹。
  B.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
  意象的涵义进行了阐述。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
  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
  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
  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
  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
  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
  柳先生”不无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清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着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
  他看上去也不冷,额头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