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2020-2021学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课程改革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约5850字。
2020—2021学年度九年级上期中课程改革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卷
一、 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8分)
病毒肆虐的日子,我常于窗前凝望一家面馆。24小时不打烊,医务人员、志愿者、物资运输司机免费就餐,店面还悬挂着一条横幅——“找寻一碗面的来历”。不曾思考却蓦然发现,一碗面的背后竟是长长的链条【甲】农夫挥汗如雨,贩运者千里bá涉,商家焦灼等待……总以为自己是孤立的,浑然不知已彼此关联,那是生计的需要,更是心灵的(浸染/熏染)。不认识农夫,面却出自他的麦田【乙】未见过作者, ① ;并非生活在那座英雄的城市,也未去过大洋彼岸,但无时不在关注期盼。生命与生命,哪怕是看起来不相干的陌生人,或者是 ② ,寻根朔源,都休戚相关。这无法剔除的关联决定了谁都不能置身事外,而面馆的守望何尝不是一种(威武不屈/挺身而出)?我,和你,和他,和这个世界,有着看不见的关联。
1.为加点的字注音,为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2分)
肆虐 bá涉
2.依次选出括号里的词语,工整地誊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①书却置于几案枕边 ②被我们不曾正眼瞧过的动植物
B .①几案枕边却置其书 ②不曾被我们正眼瞧过的动植物
C .①几案枕边却置其书 ②被我们不曾正眼瞧过的动植物
D .①书却置于几案枕边 ②不曾被我们正眼瞧过的动
4.请根据句间关系,在【甲】【乙】两处填上恰当的标点。(2分)
【甲】 【乙】
5.古诗文默写(7分)
(1)□□□□□□□,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
(3)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蕴含新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
二、阅读(45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7分)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 朝而往,暮而归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D.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作者介绍醉翁亭的位置运用了由远而近,从面到点的方法,使醉翁亭一步步走进读者的视野。
B. 第○3段滁州人出游的场面让我们感受到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
C.文中展现了琅琊山的美景,并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滁人游、太守宴、禽鸟乐、众宾欢,太守醉,太守归。
D.文中写到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人之乐”这三“乐”,但归根结底表达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8. 文中“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是这样表述的:“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联系第一自然段,分析这样修改的原因。(3分)
(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9—11题。(8分)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欧阳)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干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1掌书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日:“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①辟:征召,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