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上)辽宁省六校高一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11/28 10:21:3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280字。

  2020-2021学年度(上)省六校高一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小题。
  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
  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传统诗词类电视节目一度在各类媒体上“刷屏”,其高人气可见一斑。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生动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传统诗词背后所连接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从人们对诗词类电视节目发自内心的热情来看,旧体诗词的阅读、创作及评论仍然是当代精神文化生活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然而,翻开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却基本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一热一冷,引人深思。
  传统诗词之“冷”,源自近现代以来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中国从来以“诗国”著称,绵延数千年的诗歌传统定义并深刻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姑且不论《诗经》《楚辞》的滥觞、唐诗宋词的辉煌,即使是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逻辑下通常被认为以小说、戏曲为代表文体的明清两代,读书人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然而,这一诗歌传统在近现代出现巨大的断裂。造成断裂的表面原因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大潮以及白话文的提倡和推广,小说这一文体取代了诗歌成为中国文学新的“正宗”。其潜在原因是“进化论”逻辑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传统诗词因自身“不可避免”的落后与缺陷,“不可避免”地被“科学”“先进”的新诗所淘汰、取代。近几十年,在市场大潮挟裹而来的浮躁气息冲击下,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就愈来愈严重了。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学的兴起,大部分文体逐渐完成了由“文言”向“白话”的转换。正是在这一进程中,古典诗词不仅失去了文学主流地位,而且逐渐被排斥在“现代文学”之外。
  其实在20世纪的文艺舞台上,旧体诗词的身影一直未曾消失:从1909年成立的南社,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时期的“怀安诗社”,再到1976年的“天安门诗抄”,乃至如今个性鲜明、自成一家的网络诗词创作,旧体诗词都展现着绵长坚韧的生命力。这些旧体诗词的创作者来自于广泛的社会阶层,郭沫若、鲁迅、郁达夫、毛泽东、程千帆、王季思、齐白石、黄宾虹……他们将旧体诗词与自身所长结合起来,开拓了旧体诗词的意境和表现领域。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旧体诗词”作品并非与现代绝缘。比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泽东的“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些“旧体诗词”的用字、意象、意境,无不透露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气象,它们是中国的,更是现代的,理应被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形态之一,甚至可以说,它们更直观地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承续与再创造。反对“旧体诗词入史”者多从旧体诗词缺少“现代性”这点来立论,可问题在于:倘若用以立论的来自西方的“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暧昧含混、充满歧义的概念,且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近百年复杂的文学生态“水土不服”的话,那么这些反对的声音是否依然有效呢?此外,倘若我们的文学史写作无视旧体诗词创作大量且客观存在着的这一现实的话,我们何谈尊重历史、何谈学术研究的客观中正呢?
  虽然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在现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加入旧体诗词的章节,如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但是,正如学科规范的确立一样,学科规范的修改以及学界共识的调整还需要漫长的过程。我们目前距离“旧体诗词”真正“入史”似乎依然遥远。
  (摘编自《人民日报》,作者为四川大学教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词类电视节目的大受青睐,可以生动地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
  B.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里已经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
  C.文学发展到了明清两代,人们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
  D.诗歌传统断裂,它的根本原因是“进化论”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被取代无可避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兼顾了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既有理论的分析,也有摆事实举例子。
  B.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从社会热点现象入手,层层推进,条理清晰。
  C.作者列举鲁迅、郁达夫、毛泽东、黄宾虹等人的例子,可证明20世纪时旧体诗词并未消失。
  D.文章末段在上一段的论证基础上对“旧体诗词”目前能否“入史”的问题表达出了担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旧体诗词可以通过意象、意境等来展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气象,因此应该被视为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形态。
  B.如果没有五四以后,“文言”向“白话”的转换,古典诗词也就不会失去文学主流的地位,而被排斥在文学外。
  C.无论从“现代性”有无的立论基础看,还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看,反对“旧体诗词入史”的观点都很难站得住脚。
  D.千年来延续的诗歌传统定义并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之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以劳动立德树人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孟子》中就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劳”与“学”在历史上从未分离过。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