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全解
- 资源简介:
约44360字。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全解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2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难点解析 4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 4
《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分析 6
《寡人之于国也》固定句式 7
《寡人之于国也》词类活用 7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8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实词 9
《寡人之于国也》形似字辨析 10
《寡人之于国也》词语古今异义 10
《寡人之于国也》生字注音 11
《寡人之于国也》一词多义 12
《寡人之于国也》特殊句式 14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背景知识 16
孟子 17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题解 17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18
《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论辩技巧 20
孟子的“仁政”学说 21
《寡人之于国也》问题探究 22
《寡人之于国也》写作特点 25
孟子的人文关怀 26
不违农时 27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28
孟子的“仁政”学说 30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释疑 31
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 32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处标点 33
《寡人之于国也》语言 34
《寡人之于国也》中排偶句式 35
《寡人之于国也》诵读 36
孟子散文艺术特征 36
孟子散文的比喻 39
同步课时作业 39
单元检测卷 46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众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下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去也。”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