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8640字。
13.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上图书馆/王佐良
素养目标 备考指导
1.《读书:目的和前提》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和富有哲理的语言。
2.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从中领悟《上图书馆》的写作风格。 1.以“读书”“文化”为主题的论述类文本,是高考常考文本类型。[审美鉴赏与创造]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思维发展与提升]
情景导学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让心灵闪烁着爱的光辉,让生命散发出教养的芬芳。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认为,读书是获得真正的修养的重要途径。他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文艺复兴式”的翻译家王佐良则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谆谆告诫人们多“上图书馆”。高中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时期,让我们徜徉书海,撷取知识的浪花,采集智慧的珠贝,洗去少年的懵懂和世俗的尘垢。让我们远离浮世的喧嚣,走进经典,与大师交流,使心灵变得更加富有。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课前预习
1.作者作品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名骑士——黑塞
[简历] 赫尔曼•黑塞,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作品] 《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评价] 德国作家、诗人。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
英语大师,译界泰斗——王佐良
[简历]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作品] 中篇小说《昆明居》,翻译培根随笔集中的《论学习》。
[评价] 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
2.背景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