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检测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必修下册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11/3 20:39:4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290字。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学生成长的活动。为此,教育惩戒必须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不能只惩不教,要一边惩一边教,一边罚一边引导。因此,我们要重视修复性惩戒,反对报应性惩戒。
  报应性惩戒的对象是失范行为,它的目的是报复失范行为。报应性惩戒强调罪责相当和依规施罚。在教育中运用报应性惩戒,会导致教育惩戒主体重惩罚,轻教育:只注重按规施罚,不注重引导学生明晰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是失范行为,失范行为有何伤害,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弥补自己造成的伤害。
  修复性惩戒致力于让做出失范行为者及相关利益者协同一致,修复失范行为造成的伤害。修复性惩戒的对象是失范行为造成的伤害,它的目的是修复伤害。修复性教育惩戒除了问责学生,强调学生担责,还强调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失范行为的危害性,并促使学生通过努力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修复自己造成的伤害。在这种修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明晰了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担责,还明晰了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积极的主体,承担起主体的责任;不仅充分感受到了失范行为所造成的伤害,还学会了如何协同各方修复伤害。在这种修复中,教育惩戒成了名副其实的教育手段,而非教育目的,它不仅在“惩”,也在“教”,而且重在“教”。
  要推进修复性惩戒,首先要做到严爱结合。爱和严是个有机体。只有怀有爱,教育惩戒主体才不会忘却教育惩戒的初衷,才不会只惩不教,或者多惩少教。只有怀有严的要求,教育惩戒主体才会高标准要求学生,才不会因为一味地爱护而放纵学生。教育惩戒主体只有既热爱学生又严格要求学生,才能和受教育者建立起融洽的教育关系,才会帮助学生积极担责,协同各方力量,致力于修复伤害。其次,并用惩戒和表扬。惩戒之后,在学生能够正确反思,并修正行为,降低甚至修复自己造成的伤害之后,应给予适时的表扬。适时的表扬,既表达了教育惩戒主体对其的关爱,实施了正强化,巩固了学生改正后的行为,也传达了教育惩戒主体的引导方向。最后,适时消除惩戒记录。在修复性惩戒中,教育惩戒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因此,为了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消除不良记录对学生未来成长的影响,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消除学生的惩戒记录。比如中小学生的教育惩戒记录,可以在其高中毕业之后删除;大学生的教育惩戒记录可在学生改正行为一段时间之后,由学生申请撤销。
  (摘编自《让教育成为惩戒的底色》)
  材料二
  惩戒是教育的刹车,教师没有惩戒的权力,就如同让教师去开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对那些缺乏规则意识和边界精神的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度的惩戒,犹如给失控的汽车及时踩上刹车。赋予教师惩戒权的初衷,不是让教师利用身份优势和手上的权力对学生进行身体上的惩罚、人格上的矮化和精神上的鞭笞,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伴随着社会变迁,公众对“暴力育人”的观念越来越不理解与认同。在“为了学生好”的目标的遮蔽下,少数教师对学生拳脚相加,这样的“暴力育人”,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身体上的疼痛,还带来了精神上的伤害,甚至会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当学习成绩成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时,一些教师难免会变得势利起来。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得到各种优待,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成为“眼中钉”。发生在陕西商丹高新学校的“恶语老师”事件中,涉事教师虽然没有体罚某成绩不好的学生,却对其恶语相向,长期辱骂、孤立该学生,对该学生污名化。教师惩戒权一旦被滥用,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痛苦,是学生的一种不幸。给教师惩戒权戴上“紧箍咒”,避免教师“任性而为”,依然是一道现实的考题。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教师作为除家长之外与学生接触较多、社会互动较频繁的群体,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技能的职责,还承担着教育和引导学生建设健康的、丰盈的精神世界的职责。“惩戒是教育的刹车”,对学生们的失范行为进行规训与惩罚,本质上是为了让他们重回正轨。
  赋予教师惩戒权,不是让教师自说自话,教师惩戒权也同样需要规则与边界,需要戴上“紧箍咒”。那种“我想怎样就怎样”“不管你们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的想法,显然背离了时代潮流,也不契合新型师生关系。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失范行为更容易被捕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要对职业多一些敬畏,对学生多一些仁爱之心,使用惩戒权要更加审慎。毕竟,频繁刹车、任性刹车,许多时候不是汽车的问题,而是司机的问题。
  (摘编自《“惩戒是教育的刹车”教师
  惩戒权需要规则与边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教育本质上能促进学生成长,而教育惩戒也应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教育惩戒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B.报应性惩戒和修复性惩戒的对象和目的都不同,要做到后者,就要严爱结合,并用惩戒和表扬,并适时消除惩戒记录。
  C.适时消除惩戒记录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不同阶段学生的惩戒记录可以视具体情况消除。
  D.教师对学生要怀有爱,要帮助学生成长成才,除传授知识、技能外,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建设健康的、丰盈的精神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报应性惩戒轻教育,重惩罚,不注重引导学生弥补自己造成的伤害,所以这种惩戒遭到反对。
  B.教育惩戒主体不能忘记教育惩戒的初衷,要高标准要求学生,并和学生建立融洽的教育关系。
  C.大多数教师之所以优待部分学生,歧视另外一些学生,是因为他们把学习成绩当作单一的评价标准。
  D.惩戒是让有失范行为的学生重回正轨,因此,教师使用惩戒权时要审慎,要有规则和边界。
  3.下列说法中,和材料二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犯了过错的学生应当受到惩罚,这并非为了体罚他们,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B.“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C.“每样事都替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这对他来说是有害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娇养,他们要能担负起一定的责任。”
  D.“凡是必须使用教育惩戒的地方,凡是使用了教育惩戒能够有益处的地方,教师就应当行使教育惩戒权。”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教育惩戒”下定义。(4分)
  5.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刘星元
  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
  学校的教师清一色都是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而关校长却是我们这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
  关校长来我们这里做校长那年,我恰好上一年级。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校园。我们像威武的士兵,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圈。操场、厕所、办公室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