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20
- 资源简介:
约4990字。
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鲁迅散文两篇:记念刘和珍君》优秀导学案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章思路,概括人物事迹,把握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重要语句,明确情感发展脉络,领会写作目的。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鲁迅对烈士牺牲的理性思考。
【课前预习】
1.知人论世: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名周树人,字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鲁迅说他写作的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不圆满”。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2.写作背景: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的执政府内人员担心局势失控,命令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后来军警在清理现场时,竟然将死者财物尽行掠去,甚至连衣服也全部剥光,并且段政府称示威学生为“暴徒”。
《泰晤士报》称这次事件是“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