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素质升级检测题(8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选修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2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10/4 15:37:1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5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8份)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1 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2 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3 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4 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5 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6 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7 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选读练习:素质升级检测8 Word版含解析.doc

  第一课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解析】 B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故选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驴背上的“状元”
  丁 宁
  解放以前,当代的名作家中,怕很少有人像赵树理那样引起那么多的议论和传说。
  我在没有见过他以前,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黑黑的脸,头戴瓜皮破毡帽,身穿土布老棉袄,腰间还捆着一条一尺宽的布带子,每逢开会,必定一手握着旱烟袋,一手伸进胳肢窝逮虱子。如今的人,一听说虱子就害怕,可在战争年代,哪个人
  ……
  第三课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迄今为止,在一些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中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史学论著必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似乎只有板着面孔说教,才能显示其学问的严肃和高深。新时代,史学要进一步发展,更好发挥社会功能,需要破除这一认识误区。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著作,之所以拥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文笔朴素自然、简洁流畅、清新活泼,既可作为史学经典研读,又可作为美文经典欣赏。马克思、恩格斯对许多问题的深刻理论分析,都是通过优美的文笔来表述的。
  古往今来,喜读司马迁《史记》的人数不胜数,原因何在?因为司马迁运用史料独具匠心,善于“择其言尤雅者”,将论断融于史料之中,夹叙夹议。鲁迅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其是史学经典,“无韵之《离骚》”指其是美文经典。
  清代学者姚鼐曾指出:“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他如此强调义理、考证、文章相济,说明文章在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此说加以引申,“夫史所载者事也,事必藉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文”“史之赖于文也,犹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其意是说,史以载事,史以文传,有作为的史学家没有不花力气“工文”的。
  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磨炼出好文笔,这是历代史学家必备的基本功,当代史学工作者也不能例外。怎样才能具备这种基本功呢?梁启超认为要“多读、少作、多改”。多读,就是要不厌其多地研读前人和时人的史学美文经典。少作,就是要树立精品意识,呕心沥血,写一篇是一篇,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不滥竽充数。多改,就是要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反复修改。同时,梁启超作为文学家,对于“文采”的理解也很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文采最重要的要素是“简洁”和“飞动”。简洁,就是文章要精益求精。他强调,评论一篇文章的优劣,首先“要看可删的有多少”,定稿要做到“篇无剩句,句无剩字”。这种要求,应该成为史学工作者的写作箴言。飞动,就是文章的语言要感人。他认为,要把历史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使看的人要哭便哭,要笑便笑”,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
  对于文章简洁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在《学习司马光编写〈通鉴〉的精神——跋〈宋司马光通鉴稿〉》中也有深刻的论述:“近人好为长文,喜写厚书,其实文不在长,书亦不在厚,只要有内容就行。当然,如果非长不能尽其意,非厚不能毕其词,我们也不反对长文和厚书,但故意拉长、加厚,就大可不必。”因此,他提倡史学工作者“学习司马光从两屋稿子中提炼出一部《通鉴》的办法”,强调“叙事则提要钩元,行文则删繁就简,疏而不漏,简而扼要。言必有据,没有空话;事皆可征,没有臆说;文字精练,没有费辞”。这些论述,对于当下史学工作者“工文”是很有针对性的。
  (摘编自田居俭《良史莫不工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著作魅力无穷,皆因其朴素自然、简洁流畅、清新活泼。
  B.喜读《史记》的人数不胜数,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文章若能好好运用,就能与义理、考证相辅相成;否则,就可能
  ……
  第八课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瓦面上带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是兼实用与装饰为一体的建筑配件,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在相当高度的屋顶、檐头的位置上,在有限的面积上,在仰视和远视的重重局限下,尽可能以最为醒目突出的构图形式呈现。
  瓦当,起源于春秋晚期。最初,瓦当上的主要纹饰多是兽面纹半瓦当,后来才普遍向卷云纹发展。到东周列国,瓦当就成了一些大型建筑的构件,发展迅速,鼎盛一时。到了汉代,在继承秦代瓦当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在瓦当的图案装饰上一时涌现出大量的文字瓦当,成为汉代瓦当的一大特色。汉代瓦当,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装饰手法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种类,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
  瓦当纹饰的取材十分丰富,几乎囊括了天上、地下、神话世界和人间生活的各个部分。从幻想中的猛兽饕餮、龙凤、四神图腾,到自然界各种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房屋、人物、云彩以及各种抽象的几何线条,组成的图案和文字表达出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情感等等,描绘出了一个龙飞凤舞、鹿奔虎啸、鸟飞鱼跃、祥云缭绕的极为丰富饱满、充满着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异常热闹世界。以艺术特有的敏感触觉,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容纳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瓦当的造型具有艺术的浪漫色彩。它以大幅度的动作,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颇具野性地塑造出一个个飞扬流动而又古朴可爱的艺术形象。如四神翼虎、蟾蜍与玉兔纹瓦当,完全是粗线条、粗轮廓的大手笔,不做任何细部的直接描绘,长短不合的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看起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但这一切却增加了它们力量、气势的美,构成瓦当艺术古拙质朴的风格,简而不俗,夸而不饰,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天真狂放的气势,呈现出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精神。
  瓦当文字多为篆书,篆书之美是建立在从象形基础上演化出来的线条章法和形状结构之上,即在于它们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体自如,布局完满。瓦当书法在有限的空间淋漓尽致体现了这种美。据统计,瓦当篆文的变化就有120种之多,还有少量运用美术变体的,充分发挥了篆文书法的装饰艺术作用。
  瓦当集绘画、浮雕、美术、书法于一体,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种类。它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还是研究我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编自解道《瓦当,凝固在屋檐上的岁月流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瓦当是屋顶、檐头位置的瓦面上带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图形最为醒目突出。
  B.瓦当的纹饰取材于平常生活,反映了人们的日常起居,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C.汉代瓦当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创新,大量的文字瓦当出现在图案装饰上是其特色。
  D.作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艺术种类,瓦当的空间极其有限,反映内容较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