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7700字。
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黄陂区四中高一十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第Ⅱ卷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煤屑(xiè) 倾圮(qǐ) 氛(fèn)围 脉(mò)脉含情
B.婀娜(nuó) 发酵(jiào) 罗绮(qǐ) 强劲(jìn)有力
C.踟蹰(chíchú) 宁谧(mì) 惬(qiè)意 义愤填膺(yīng)
D.霎(shà)时 坎坷(kē) 祈(qí)祷 汗流浃(jiā)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斑驳 内含丰富 婷婷玉立 寥廓江天
B.丰姿 苍桑巨变 寻物启示 无与伦比
C.绽放 无庸置疑 无可耐何 繁芜丛杂
D.辨别 虚无缥缈 没精打采 游目骋怀
3.依次在横线上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听到呼救的声音,走在人群中的解放军战士张志伟火速跑到江边,奋不顾身地跳到水中
落水者。
②在美国的默许和 下,沙龙政府把阿拉法特封锁在斗室中,切断了他和其他巴勒斯坦官员及国际社会的联系。
③对在公共场所乱贴乱画的现象,我们应该大胆 ,决不能袖手旁观。
A.抢救 纵容 干预 B.抢救 怂恿 干预
C. 抢救 纵容 干涉 D.营救 纵容 干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我始终没来得及按照总编的要求修改这个剧本,几年来我一直耿耿于
怀,深感有负他的嘱托。
B.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
C.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电视和电脑这一对时代的宠儿,对我们来说几乎是
不可或缺的。
D.这些风言风语总不会是从天下掉下来的,“无风不起浪,无根不长草”
嘛。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合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华兹华斯(177-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
B.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C.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
什么也没有。
D.米开朗琪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
死亡。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夜幕早已笼罩了大地,大嫂坐在床边,一边用清脆悦耳的嗓音哼着嘹亮的眠歌,
一边用手轻轻地拍着怀里的孩子。
B.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
C.路的一旁,是些杨柳,还有是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如法桐、樱花、落叶松等等。
D.这届体育节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以青年体育爱好者为主。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网络与我们
因为有了网络,20世纪80年代的人与70年代的人便有了某种若隐若现的代沟。在“BBS”上,80年代的人经常与“前辈”们吵成一团——罗大佑来上海演出时,北京一帮六七十年代的老知青包着专列狂吼大叫地来沪缅怀从前的日子,而上海、杭州一带的80年代的人则在“BBS”上将之喻为“最最最愚蠢”之举。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从前,生于70年代或更早的人便显得很老土,交友方式或与人沟通的方式亦“OUT”。当年交笔友已经算是很先锋的时尚之举;而打着“e时代”我们用伊妹儿交流旗号的80年代人,聊天室、“BBS”、OICQ”成了他们最常用的交友工具。
网络令人疯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无可替代的“虚拟化生存”乐趣。你为什么喜欢网络?这项调查反馈回来的二十条信息内容不一,但却基本符合网络社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无厘头”。“21世纪是用网络来掩饰孤独的时代,每一个电脑屏幕后面都是一个“孤独的灵魂。”
网络时代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