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ppt152(打包23套)
- 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教案学案课时作业(打包23套) 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1 人教版必修2 281191.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1 人教版必修2 28156.doc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2 人教版必修2 28157.doc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3 人教版必修2 28158.doc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4 人教版必修2 28159.doc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5 人教版必修2 28160.doc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6 人教版必修2 28161.doc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1 人教版必修2 281223.ppt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2 人教版必修2 281277.ppt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3 人教版必修2 281224.ppt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4 人教版必修2 281278.ppt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5 人教版必修2 281279.ppt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6 人教版必修2 281280.ppt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7 人教版必修2 281281.ppt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时作业1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2 28226.doc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时作业2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2 28227.doc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时作业3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2 28228.doc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时作业4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2 282111.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时作业5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2 282112.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时作业6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2 28229.doc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2 人教版必修2 28162.doc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3 人教版必修2 28163.doc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4 人教版必修2 281192.docx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本文言知识点,背诵课文第三段。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过程和方法:
诵读、翻译、理解、感悟、背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知识点,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类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自学法、诵读法、引导法。
【教具】录音机、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21岁时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特权,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即49岁时,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九年,即55岁时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也称王文公。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积极参加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散文以政论性为主,分析犀利,态度鲜明,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公元1051—1054年,即30岁—33岁时,王安石任舒州(
……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
技能目标:了解词类活用;进一步了解游记类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词类活用,了解“其”的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背诵课文第三段,从中领会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串讲法、研读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问:诗中的那一句你最有感触?
明确:“无限风光在险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二、文学常识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评)。仁宗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积极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封荆国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
2.褒禅山、华阳洞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褒禅山主要山峦有三座。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西有鳌鱼岭,满山林木葱茏
……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2.思维与审美:(1)理解本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2)深入领悟作者“尽吾志”“深思而慎取”的思想观点。
激趣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奇山异水遍布大江南北,历代文人骚客、雅士名流多喜欢访游这些胜景,挥毫泼墨,吟诗作赋,描写各地各时独特的风景,借以抒发其胸中块垒,或失意仕途,或忧国忧民,或高超出世,一言以蔽之,多是景为情役。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却独出机杼,走出了写景抒情的窠臼,进入了记叙说理的新境界。那么此文记了什么地方的胜景,又阐述了什么道理呢?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始舍(筑舍定居)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因为这个缘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墓旁的小屋。庐,屋舍。冢,坟墓)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华山之阳(山的南面)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其文(碑文)漫灭(模糊、磨灭),独(只有)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犹可识,曰“花山”。今言(说)“华”如“华实”之“华”者,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音谬(错误)也。
请概括段意:介绍褒禅山的概况和名称的来历。
(第二段)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出(从旁边涌出),而记游(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从、自)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达到尽头)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