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导学案16
- 资源简介:
约6040字。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目标导学: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3.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学习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潜心自学,自主学习文学常识与字音。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私溢靖节,东晋大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那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