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0中考语文复习第二轮:主题型默写
- 资源简介:
约6530字。
第二轮 主题型默写
一、诗中情怀
(一)爱国忧民
1.为人称颂的诗歌多包含着“心系万民苍生”的博大胸怀。杜甫用“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呐喊表现了对贫寒士子的关怀;张养浩用“ ; ”(《山坡羊??潼关怀古》)抒发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2.很多文人都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李贺的“ , ”(《雁门太守行》)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文天祥在被俘后,用“ ? ”(《过零丁洋》)表达了甘愿为国捐躯的赤子之心;龚自珍的“ , ”[《己亥杂诗(其五)》]借落花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3.吟“ , ”,感受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借风雨梦境抒发的忧国忧民之情;诵“ , ”,体会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引“黄金台”故事表达的报效朝廷之志;咏“ , ”,想象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骑“的卢马”乘胜杀敌的磅礴壮阔之景;读“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欣赏范仲淹笔下朝暮变幻的洞庭湖,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之美。
4.古往今来,凡志存高远者,“无求”于名利,却“有求”于大道。虽“不戚戚于贫贱”,但有“A.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济世情怀:虽“不汲汲于富贵”,但有“人生自古谁无死?B. ”(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赤子之心;虽“不以物喜”,但有“C. ,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报国之志……从“无求”到“有求”,这是一种大格局、大境界。
(二)豪情壮志
1.很多诗歌都抒发了文人的豪情壮志。曹操的“ , ”(《观沧海》)通过吞吐日月的宏伟气象表达了诗人气壮山河的豪气;李白的“ , ”[《行路难(其一)》]以扬帆破浪的壮阔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杜甫的“ , ”(《望岳》)表达了自己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气概和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万丈豪情;王安石的“ , ”(《登飞来峰》)直抒胸臆,表现了他锐意改革的政治抱负;苏轼的“ , ”(《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了词人虽鬓发花白,却仍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
2.古人多以诗词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杜牧身临赤壁,用“ , ”(《赤壁》)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却不被重用的不平之气;范仲淹用“ , ”(《渔家傲??秋思》)抒发了人已老,却功业未建的无奈和感慨;辛弃疾用“ ,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了壮志未酬,白发已生的无奈。相反的,苏轼却用“ , , ”(《江城子??密州出猎》)表明自己壮志未酬,但仍一心报国的决心。
3.自古,中国人就与奋斗结下不解之缘。《礼记》中就有“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诸葛亮的《诫子书》也道“非学无以广才, ”;奋斗者前赴后继“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奋斗者有济世情怀“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奋斗者有奉献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