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ppt(5份)
- 资源简介: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二练案一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二散文阅读课件 人教版.ppt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二练案二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含解析) 人教版.doc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二练案三鉴赏散文的语言与表达技巧(含解析) 人教版.doc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二练案四探究散文的标题与主题(含解析) 人教版.doc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二练案一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含解析) 人教版.doc
练案一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16分)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阿 来
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 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然后,一踩油门,开始新一轮的追赶。这样直到海拔达到5 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
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20世纪80年代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去一个地方,在今天也就百来公里一段路,最多两个小时,就可以抵达。但在那个时候,公路正在修筑,一行人只能牵着马,驮着行李与书籍,翻越两座雪山,徒步三天时间。后来,我坐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去过了很多地方。记得在科罗拉多州的某个地方,在美国的高原上,有一天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驱驰,公路两边的金黄秋草中不断有马匹出现,草原尽头是裸露着岩石筋骨的落基山脉,这景色自然就触发了一个旅人的思乡病,让我想起了景色相仿的青藏高原。有一次,在公路与铁路交叉处,我们停下车来,看长长的铁路线上,长长的一列火车在草原和积雪的山脉之间蜿蜒而过。那时,我就想,要是也有这样一条铁路穿过青藏高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当即,我就要求朋友帮忙退掉机票,要坐这条线上的火车,穿过落基山脉,直到美国的西部海岸。
这是一种情感的代入法,这样,几乎就有了在青藏高原上乘坐火车的感觉。没有想到的是,才过了几年,就在青藏高原真切地看到火车奔跑了。
此次青藏之行前,我正在我的小说中写到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马车在一个藏族村庄的出现:
此前村子里有马,也有马上英雄的传奇,但是没有车,没有马车。其实,不只是这个村子,方圆好几百里,上下两三千年,这个地区都没有这个东西。
但是,有一天,突然就有马车出现了。
我怀着欣喜的心情,用天真的笔调在小说中描述这些新事物出现。而且,也正是在文字展开的时候,的确真切地体味到这些事物一出现,生活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我在另一篇小说中这样描述一座小水电站的出现:“一双从来没有写下过一个字母的手合上了电闸,并把整个村落的黑夜点亮时,大家都有一种如在梦境的感觉。可这真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光亮。”
这种光亮出现了,世界的面貌与人的内心都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是的,“变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热爱这个字眼,而又深受着它的驱迫啊!
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速度带来完全不同的时间感与空间感。从唐古拉山下来,离开藏北重镇那曲,我们暂时离开了铁路线,去到纳木错。坐在湖边,听水波拍击湖岸,非常有重量的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就消失了。望着湛蓝的湖水,湖对岸念青唐古拉山那些亘古如此的雪峰就度到心中来了。晚上宿在帐篷中,听风声呼呼地从半空中掠过,恍然看见传说中的巨灵披着宽大的黑色大氅在星空下飞翔。于是,身心又重新沉浸在古老的西藏了。
醒来之后,似梦非梦的感觉消失了。穿上衣服来到曙色一点点降临的湖边,白天那些喧哗的游人消失了,湖岸深处,那些深浅不一的岩洞有修行者的灯火在闪烁,身体处于这亘古的寂静之中,脑子里却轰轰然有火车隆隆地奔驰。几天来高度的兴奋过后,这时,身体的内部突然有一种撕裂感。这在我,是一种熟悉的感觉。从理性上讲,我们应该为每一件新事物的出现而欢呼,而深受鼓舞。与此同时,在身体的深处,血液中有种古老的东西会起作用,会拉响警报,提醒我们出现了某种危机。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一些具体事情吗?是的,就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就在纳木错,看到的种种情形,有理由让我们感到处理不好,好的变化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关于这一切,大家都说得够多了。我真正想说的是,对于本人这样的青藏高原的土著来说,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不需要理由也会在身体中冲突起来,让人体会到一种清晰的撕裂的隐痛。因为血液深处,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整个青藏高原已经不可逆转地与现代文明遭逢到一起,而在身体内部,那些遗世独立的古老文化的基因总要顽强地显示自己的存在。
天一亮,当我们重新回到青藏线上,心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就消失了。虽然我知道,某一天置身于某一种特别的情境中间,这种情绪或者又会重新涌上心头。但一路往南,拉萨在望,看到铁路在渐深渐低的峡谷中穿过一个个正在播种的村庄,我们的心情又像汽车得到越来越多氧气的引擎,欢快而高亢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不同的速度带来完全不同的时间感与空间感。作者坐在纳木错湖边,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消失了。
B.作者乘坐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去过了很多地方,曾经用马驮着行李与书籍徒步三天去参加工作,在美国乘坐火车穿过落基山脉,直到美国的西部海岸。
C.本文以时间为序,从白天到晚上再到天亮,从格尔木到唐古拉山,从藏北重镇那曲到纳木错,最后离开了青藏线。
D.对于作者这样的青藏高原的土著来说,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会在身体中冲突起来,“撕裂感”“某种危机”的产生是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
练案二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16分)
采菊东篱说到今
古 禾
自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金句横空出世,菊花就和东篱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佛此前居无定所、被屈原先生当作夕餐的“秋菊之落英”,终于在陶渊明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以后的诗人,再见菊花时,也总会想到它已名花有主,心有所属。比如唐代的元稹在表达对菊花的偏爱时,先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再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而诸如“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等以“东篱菊”称呼菊花的诗句,就更数不胜数了。
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们喜欢以花草自喻,托物言志,菊花在他们的笔下,一般被用来比喻某种与众不同的气节。所谓“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这种不畏严寒、傲霜而生的品质,也让菊花跻身“花中四君子”之列。
菊花是高颜值的观赏植物,曾被誉为“芳薰百草,色艳群英”。观其外貌,其花型可分为翻卷型、莲座型、飞舞型、龙爪型等。是的,菊花都是一簇一簇的,重重叠叠,丝丝絮絮,环抱成团,正是这股向心力和“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的品格,才成就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壮阔之美。当然,菊花的颜色也有多种,或“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或“孤丛色似霜”,都带着一种高冷范儿。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赞美的菊花的孤绝和冷艳,恰似一个人的少年意气和伶牙俐齿,譬如“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宁可枝头抱香死”等。人们随着年岁增长,见过更多的风霜严寒,终将与自己、与世界和解。就像莫言对自己年少气盛时抢白老师深感愧疚,那种争强好胜的面红耳赤,终将变为容忍、宽和的慈眉善目的模样。即便秋天开花时“蕊寒香冷蝶难来”又能如何呢?和菊花气质颇相近的林黛玉曾问菊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然万物有时。有的喜欢在春天里争奇斗艳,就随它热闹吧。有的偏爱“凌寒独自开”,就随它去吧,何必非要“报与桃花一处开”呢?
在中国,因为菊花盛开的时节与重阳同步,所以在一些诗词里,菊花和重阳常携手并肩出现,重阳节也一直有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宋代还举行一年一度的赏菊大会,菊花被视为吉祥和长寿的象征。汉朝《神农本草经》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汉《西京杂记》中还有制作菊花酒的记载,菊花酒被当时的皇帝后妃们称为“长寿酒”,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今天,菊花茶仍是备受欢迎的清热降火饮品。
在书画和陶瓷等艺术作品里,我们也常常见到菊花风姿绰约的身影。菊花高雅幽静,低调又绚烂地开放在圆圆的盘子里,开放在精巧的杯盏上,开放在硕大的碗盆里,我们赞叹它繁复精细的纹路,它也终于放下“隐逸”之态,融入我们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皇家的家族徽章也是菊花纹,日本甚至被称为“菊花王朝”,菊花纹也被印在日本的护照上。有一种说法是,日本皇朝深受我国唐宋文化的浸染,推崇菊花的绝世之美和高洁之气。
一千年前,辛弃疾曾期待自家的新居轩窗临花,遍种竹梅菊兰,他在《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中写道:“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直到今天,菊花的美艳,仍是令人喜欢的;菊花的药食价值,也是颇受肯定的。还是《红楼梦》中魁夺菊花诗的林黛玉说得好:“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选自《月读》,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吟咏菊花的诗句众多,有的描写菊花的颜色等自然属性,有的歌咏菊花不畏严寒、孤绝冷艳等内在品质。
B.作者认为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早把菊花写进诗词中的文人,此后才有了众多文人骚客托菊言志的诗歌。
C.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日本甚至被称为“菊花王朝”,菊花在中国古代文人们的笔下,一般被用来比喻某种与众不同的气节。
D.在中国,重阳节一直有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宋代举行一年一度的赏菊大会,辛弃疾曾期待自家的新居遍种竹梅菊兰。
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它已名花有主,心有所属”“我们赞美的菊花的孤绝和冷艳,恰似一个人的少年意气和伶牙俐齿”。
B.文章结尾引用林黛玉的诗句既巧妙回扣标题,又高度概括全文内容,自然收束文章,使文章余味无穷。
C.文中引用汉朝、唐朝等古诗文,使文章更有文学内涵,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文章提到日本对菊花的崇拜,说明中国菊花文化影响之长久。
D.文章围绕菊花行文,论及菊花的品质、价值,以及菊花与爱菊者的关系,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人和事。
3.(概括内容要点)菊花有哪些价值?请结合全文概括。(4分)
4.请简要分析文中“人们随着年岁增长,见过更多的风霜严寒,终将与自己、与世界和解”这句话的含意。(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16分)
再到凤凰山
陈忠实
小小的凤凰城远近闻名,着意在山水韵味。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得益于作家沈从文。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不仅难以忘记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而且种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欲念。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自然为首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