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二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7/1 21:38:1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1170字。

  兰州二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未曾间断,从古迄今,统纪清晰,技道分明,蔚为大观中国工匠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陶器、青铜、染织、玉牙、漆器、雕塑、建筑、园林、城苑等皆能代表工匠的特长,为后人所仰慕,为世界所赞美。但反映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及匠籍制度的资料文献却凤毛麟角,零散琐碎,无系统说明,致使后人所知甚少。
  我国工匠历史,一般会追溯到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所载内容有涉匠人,这部先秦文献已有2000多年历史。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利于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形成宏约广概的技艺系统。历史流传越久,文化积累越多,经验积淀越丰富,博洽精密,能将历史传统和现实相结合,益于生成良好的氛围,相继而来的便是工艺文化的大繁荣。另外,中国地跨三带,疆域广阔,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习俗各异,匠人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技艺工种亦有差别。这样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繁复的工艺文化。若论匠人的人文精神与历史传统,我们中华民族固当首屈一指。
  匠人制度在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商周至秦汉一变,唐宋更替又一巨变,宋时民间工商业兴起,宫廷制作散落民间。元明两代匠户有专门的户籍,元代的匠人社会地位非常低,近乎奴隶。明代在方式上有很大的调整,有轮班匠和住坐匠两种类型,方式灵活,匠人得到解放,获得自由之身。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技艺精湛、富有修养的能工巧匠,手工艺文明走向了一个新高峰。
  传统社会里的工匠其实就是手艺人,是靠技能谋求生计的社会个体或群体。拥有一技之长,掌握了某项技术,都可称之为匠人或手艺人。匠是技术工种,也是职业区分,是技工的泛称,带有专业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匠人除却职业划分以外,还有另一层含义,指在某一领域具有精深造诣的人,如大匠、宗匠、巨匠等。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匠人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与士、农、商都不同,国家为他们建立专门的“匠籍”,与其他社会民众相区别,拥有“匠籍”的匠人大多数是世袭的,代代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极看重匠人职分,对他们的造物之功有极高的评价,与圣人等而视之。世界上其他民族没有一个将匠人推到如此高的地位,《考工记》中有“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的记载,《易•系辞》上也有类似的记载。“开物成务”,无此物创此物,谓之“开物”,做此事成此事,是为“成务”。“开物”与“成务”都是圣人之举。工匠之绩,则在于造物,有再造之功,与圣人同位。中国的工匠是道德的、信誉的、人格的、文化的。受到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儒家思想讲究修身、立行、立言、德性、礼仪。在匠人的身上这些文化特质都能得到体现。匠人们在此种风气的熏染下,讲究和气生财与人为乐,互利互惠。很多誉播四海的坊名使用了店主的名字,如张小泉剪刀,屹立百年而不倒,以人格做担保,以诚信获得尊重,兢兢业业,苦心经营。这种以人格为立身之本的匠人文化,将技艺人格化、精神化有别于西方重契约的历史传统。匠人如果缺乏道德修养,品德有瑕疵,即使身怀绝技,也难以立足。
  中国历史文化中有一部分是赖借这些匠人的保养得以传承的。就历史事实而论,匠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绵延有极大贡献。匠人文化也绝不仅是靠几个匠人之力就能保泰持盈,而是依靠历代众多匠人及全民苦心营、匠门雍睦、子弟循谨、师傅嘉言懿行,维持技艺不衰,文物蔚起。匠人之功,尤不可没。
  (摘编自2018年《中国文化报》《中国工匠的人文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从古迄今,统纪清晰,技道分明,有着丰富的人文积淀,流传至今。
  B. 历史上反映工匠文化、工匠精神以及匠籍制度的文献凤毛麟角,零散琐碎,缺乏系统性。
  C. 匠人制度的发展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但匠人地位低下,尤其在元代,近乎奴隶。
  D. 中国传统文化对匠人之功评价极高,与圣人等而视视之,这是世界上各民族历史上给予匠人的最高定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总领全文,指出中国工匠业很发达,即使相关记载零散琐碎,但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未曾间断。
  B. 文章第二段从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这两个角度,条理清晰地阐释了我国拥有繁复的工艺文化的原因。
  C. 文章在论证中国匠人可与圣人等而视之时,指出中国匠人带有专业性和技能性,在某一领域具有精深造诣。
  D. 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有元代匠人与明代匠人的对比,匠人与士、农、商的对比,以及中国匠人与西方匠人的对比。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小泉剪刀之所以誉播四海,从根本上来说 以人格做担保,以诚信和信誉赢得尊重,兢兢业业、苦心经营。
  B. 春秋战国的《考工记》记载了有关匠人的内容这说明我国匠人历史是从《考工记》成书时期开始的,有2000多年的历史。
  C. 我国匠人文化以人格为立身之本,将技艺人格化、精神化,本质上是与西方匠人的历史传统是相通的。
  D. 匠人对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绵延有极大的贡献,因为中国历史文化都是依靠匠人们的技艺和作品得以保养传承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但匠人地位低下”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可知,匠人地位在元代是最低下的,在明代有所提升,并非“匠人地位低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电波
  行动开始了。
  我父亲原定走北路,担任掩护,由于李安本出马,结果被调至南路,随大部队行动。“要不是老李”,我父亲后来常说,“我说不定早就见马克思了。”“老李,外号‘飞锤’,不仅收发报样样娴熟,而且机务上也有一套。自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和我在新四军皖中独立师第三团共事,我这一辈子啊……”父亲之所以屡次这样感叹,皆因他的一套娴熟技术皆传自李安本。
  按计划大部队一路向南猛突,但电台始终保持静默。相反,北路小队频繁发报,他们把平时抄收的新闻稿都拿出来,反复发送。果然,敌人上当了,开始调集兵力向北围追堵截。旅长下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