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4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7/1 14:07:2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2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5190字。

  高三语文试题
  2020.6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年4月2日《文学报》)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
  B. 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C. 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
  D. 生态文学作品既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也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B. 生态文学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C. 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应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D. 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更容易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B. 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C. 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D. 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
  4. 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 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答案】1. D    2. D    3. C   
  4. ①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并通过与传统文学对比,提出中心论点;②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③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5. ①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②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③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④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A项,“但已经蔚为大观”夸大其词,原文的表述是“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
  B项,“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塞罕长歌(节选)
  第一幕
  第一场
  〔字幕:“塞罕坝,1963年12月18日,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
  〔雪花飘来。林场崎岖的山路上,佟保中、秦海生、张莉和群众甲、乙、丙提着行李,艰难地行走着……
  〔这时,几名林场职工走来。
  二嫂   往哪走?
  佟保中 下坝……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