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艺术》ppt6(6份)
- 资源简介:
高中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语言的艺术》备课资料
1《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学资料.doc
2《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教学资料.doc
3《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教学资料.doc
4《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学资料.doc
《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教案示例.doc
仿写句子课件图2.ppt
第六课第一节 选词和炼句
一、教学概述
1.1 教学目的
(1)领悟选词炼句的精妙,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分析、评价能力。
(2)联系学生写作实际,讨论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语句,激发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思考与热爱。
1.2 课时安排
本课共2课时。
二、字斟句酌为哪般(第一课时)
2.1 导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请学生阅读引子后说一说类似的选词炼句的例子。
古往今来,文学史上注重选词炼句的故事不胜枚举。“苦吟派”诗人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推敲”,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得来不易,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的“满纸荒唐言”……。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了“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甚至“知音如不赏”,就要“归卧故山秋”了呢?选词炼句,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2.2 品评:独具慧眼,含英咀华
顾名思义,选词就是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恰当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反映
……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词语和句子。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语言表达要遵循的原则是切合语境和达到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词语和句子。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语言的“生命”
这个课堂活动包括两个部分,分别讨论修饰语和动词的表达作用,启发学生认识选择词语和锤炼句子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一、课堂活动步骤
(1)阅读文段,交流体会。先让学生交流一下阅读两个文段的体会,分析文段的写作风格和选词炼句的精妙。前一个文段中简洁朴素的文字之所以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既不在于华丽的铺陈表达,也不在于密集的感情宣泄,而是在不经意间娓娓道来,流露出真挚深沉的感情。后一个文段中要着力体会动词在整个句子表达中的核心地位。
(2)修饰语和动词的分析。挑出前一个文段中所有的修饰语,区分它们是状语还是定语,说出它们的意义,并参照课文中给出的指导,体会这些修饰语在表达中的作用。试着把后一个文段各个句子中的动词换成其他的动词,比较分析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差异,领会“生命在于‘动’”的含义。
(3)创作短文,实际体验。请学生自己随意写几段话或一篇短文,斟酌其中的修饰语和动词,看看用不用修饰语或使用不同的修饰语,对于文章内容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看看能不能找到最合适的动词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使用不同的动词会使意义和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二、相关知识补充
(1)修饰语与中心语。修饰语是对中心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成分,如“勤奋的学生”、“灵活施教”中,“勤奋”和“灵活”就是修饰语,而“学生”及“施教”这类被修饰的成分就是中心语。如果整个结构是名词性的,那么“修饰语+中心语”就是定中偏正词组,其中的修饰语叫作定语,例如“胜利的歌声”整体是名词性的,“胜利”就是定语。如果整个结构是动词性的,那么“修饰语+中心语”就是状中偏正词组,其中的修饰语叫作状语,例如“静静地听”整体是动词性的,“静静”就是状语。书面上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常用“的”字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常用“地”字连接。
(2)句子与动词。动词往往是句子谓语部分的核心成分,也往往是表达句子意义的核心成分,动词选择的优劣直接影响语言表达的优劣。课文中的几个句子都是动词妙用的经典段落,这些动词别致生动,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如“微微的云在我们的顶上流着”,一个“流”字,就能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水”,让浮云流动起来,充满灵气。
2.2 补充课堂活动
●“环肥燕瘦”
这个课堂活动通过赏析几个经典的文学作品片段,让学生体会选词炼句,一方面不能过分“堆砌词语”,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删繁就简”。语言表达的详略、繁简各有妙用,关键在于恰到好处。
(1)说长道短,各有短长
《唐宋八大家丛话》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欧阳修和朋友出游,看见一匹奔马踩死了一条狗,于是大家分
……
第四节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讨论语言表达和民族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语言深刻反映和记录了民族的文化风貌,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对语言的意义和形式产生影响。了解汉语和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不但可以从汉语现象透视背后汉民族文化的含义,也能从汉民族文化的角度体会汉语的特点。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民以食为天”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讨论汉语中跟“吃”有关的词语,认识语言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特点。
一、课堂活动步骤
(1)挑挑“吃”。请学生逐一朗读文段,挑出描写性的句子。根据课文的指导,摘录和“吃”有关的文字,包括“吃”的食品、“吃”的动作、“吃”的状态等等。
(2)谈谈“吃”。讨论跟“吃”有关的描写。比如“姜是老的辣”比喻年纪大的人经验丰富;“蒜头鼻子”形容鼻子像蒜头的形状;“富得流油”比喻非常富裕;“醋坛子”比喻嫉妒心极强的女性;“嚼舌”一般指言语杂碎而且惹人讨厌;而“淡”这种若有若无的味道,可以用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或者经历。可以让学生把这些和“吃”有关的表达换成一般的描写,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找找“吃”。请学生再找一些其他的跟“吃”有关的词语,包括用来描写人物形象的,也可以是描写其他事物的,解释它们的意义,分析这些词语的使用情况。
二、相关知识补充
这个课堂活动是从饮食和人物形象的关联这个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中国的“吃”举世闻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人们对“吃、喝”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可以信手拈来,加以引申或比喻。汉语中与“吃”有关的词语和用法远远不止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例如:“油嘴滑舌”表示说话油滑;“茶壶里煮饺子”表示心里有数;“鸡蛋里挑骨头”表示故意找毛病;“小菜一碟”表示轻而易举;“乱成一锅粥”表示十分混乱;“泡汤了”表示事情失败了;“半瓶子醋”表示一知半解;“露馅”表示阴谋败露;“包子有馅不在褶上”表示有真本事不露;“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表示心太急办不好事,等等。
2.2 补充课堂活动
●“历史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