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560字。
昌平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
语文试卷 2020.6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医学上,人们把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其中传染性比较强、可以引起传播的称为传染病。人类遭受传染病的折磨由来已久,只是在早期狩猎采集的时代,人群以小部落的形式聚集,而它的传播需要一定人口密度,因此在当时,传染病风险并不大。随着农业革命的出现,狩猎、采集者群体向农耕社会进化。农业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生活、居住更为紧密,同时农业生产和食物的获取方式使人口急剧增加,人口密度增大,这导致致病微生物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早期重大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也促使人类不断反思和改进。发生于中世纪晚期的“黑死病”(鼠疫),肆虐欧洲,蔓延亚洲、北非,从1347年开始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截至1350年,这场瘟疫造成了欧洲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随着“黑死病”的暴发,欧洲开始重视公共卫生,针对街道清洁和污水、垃圾处理等等,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意大利,为了防止接触传播,消灭空气中的恶臭,政府实施了限制来自疫区的服装进口和销售的政策;出台了遏制集会和规定埋葬地点的法案;在城墙外建起一种固定的木头小屋,来接收那些传染病患者,将他们与其他的人群隔离开来;规定外来船只进入到港口需要做30天的隔离,后来又延长到40天。这些隔离和检疫的手段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中获取的最早的经验。
20 世纪下半叶以后,另外一个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是艾滋病。这种由HIV病毒造成的人类免疫功能缺陷,至今都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
21世纪以来,人们面对的传染病有无数种,新型和新发现的有埃博拉出血热、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原有的疾病既有死灰复燃的,也有以新形式出现的,如莱姆病、登革热、猫抓病、军团病、结核病,当然还得加上年年变异、年年出现的流感等。
(取材于张田勘等人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导致中世纪“黑死病”肆虐欧亚非的可能原因,推测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共卫生状况较差
B.人口密度不断增大
C.与疫区的贸易频繁
D.隔离和检疫场所少
材料二
关于人和疾病的关系,人类早期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最初,人们把疾病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包括神力、恶魔、瘴气、星象等,认为生病是得罪了上苍、祖先,是某种神力或者是恶魔的左右,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等。也有一些通过经验观察得到的猜想,比如瘴气理论认为沼泽地区的空气中存在许多微小动物,吸入人体后引起疾病;星象学认为黑死病是1345年3月24日土星、木星、火星会合的结果。人类面对疾病威胁的时候,最恐惧的是未知。一旦有了某种解释,即使不合理、不科学,人们也会采取一些方式方法来应对。
人类真正对传染病有所认识,是到19世纪的下半叶。这时,人们才确定了所谓的病原生物学,认为很多
(取材于魏婉笛等人相关文章)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黑死病是土星、木星、火星会合导致的结果。
B.病毒传播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天花被消灭标志着危害人类健康的模式改变。
D.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的。
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传染病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人类疾病主要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
B.只要自身免疫力高,就不会被病菌感染而患病。
C.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关键方法之一就是接种疫苗。
D.对传染病的轻视使得疫苗研发处于停滞的状态。
材料三
从近年来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看,我们不能低估传染病病原体极强的再生能力和产生抗药性的能力。传染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类的攻击,它不会因为医学模式稍有改变就放弃对人类的虎视眈眈。而且,从生物的相互利用来看,很多微生物都需要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宿主,除了大型动物外,人类是当仁不让的宿主。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亡的 5200万人中,三分之一是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造成的。
在科技进步、医学发展、卫生水平提高的现代社会,依然有许多因素导致病原微生物兴风作浪。全球气
(取材于黄亮等人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传染病发生及传播因素的一项是(3分)
A.全球气候变暖。 B.森林生态毁坏。
C.病原微生物变异。 D.政治经济交往。
5.根据三则材料,概述我们应该如何防控传染病。(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先生①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修饰,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迈,终须放倒。譬如无根之树,移栽水边,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纵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