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游园》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500字。
《牡丹亭•游园》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品味戏曲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关注戏曲中的人物个性,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在诵读中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体会戏曲艺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鉴赏曲词中的画面美、情感美、音韵美。
教学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园》。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二、积累
1.关于作者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与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旗手之一。
2.关于作品《牡丹亭》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色所陶醉。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柳梦梅。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安,得见丽娘画像,见画生情,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有情人终成伴侣。
3.《游园》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