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备考复习每日一练(27-30)
- 资源简介:
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学期每日一练及新闻素材试题答案版
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学期每日一练及新闻素材(27--28)试题学生版.doc
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学期每日一练及新闻素材(27--28)试题答案版.doc
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学期每日一练及新闻素材(29--30)试题答案版.doc
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学期每日一练及新闻素材(29--30)试题学生版.doc
2020届高三语文备考复习每日一练(27)
时间:47分钟 分值:4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钱穆先生曾从地理生态学角度对人类文明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比他得出一个结论,农耕文明所孕育的和平、包容、中庸、多样性等文化特征将是处于文明冲突中的人类未来的选择方向。农耕文明即以中华文明为标志。所以,重新阐述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便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从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大地而画八卦肇始,天水的伏羲庙里立着他的塑像,这是中国人最早的文化形象:一个人矗立于高山之巅,头顶是浩瀚无穷、神秘莫测的星空,眼前是广阔无垠、连绵不绝的大地、山川,人是其中一个既渺小又伟大的存在。它说明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是道法自然,是人在广阔的生态环境中确立自身的存在,而不是像亚伯拉罕那样在旷野里仰望星空只倾听神的安排。因此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最早的生态文化。八卦是天地变化的八种景象,理解了这一点,人类便可以顺应自然稼穑、收获、生养。后来周文王将其演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一年中各种气象的循环,是自然规律。这便是《周易》的思想。根据这样一种思想,商朝时中国人确立了四季,周朝时发展为八节,秦汉时演变为二十四节。
现在来看,《易经》不单是中国最早的生态哲学著作,也是人类最完备的生态文化的元典。孔子在编纂《易经》的各种文献后加入“道”“仁”“君子”“礼”等关键词,犹如在大河里扔下一块块巨石,使一部自然主义道术拥有了人道主义思想,也使天道与人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老子的《道德经》通篇讲了一个道理,即道法自然的治世理念,应当是《易经》之后的第二部生态文化的元典。儒家试图树立人的伦理形象,将人从自然界中区别开来,道家则从天地万物的变化中将人重新放置于自然界中观察,一正一反正好说明了人的存在的多维性。
这种看上去有分歧的思想在董仲舒时得到了统一,他集百家之长,将旧儒家发展为新儒家,形成了“天人感应”之观念,并依循阴阳五行学说确立了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这是道法自然的社会应用。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逐渐形成。后世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相区别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其整体观,即在天地之中确立人的关系,一方面根据自然生态的伦理构建人类社会的伦理,将人伦确立;另一方面,又常常将人重新放置于浩茫的宇宙之中,使人在理解天地、效法天地的过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忘却自己的主体性。
中国人关于生态哲学的观念,不仅仅停留在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以及应用在社会治理和日常生活方面,而且还深刻地体现在个体生命的本体世界。《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关于养生的对话著作。表面上看,它是一部医学著作,究其实质,仍然讲的是人如何道法自然、延年益寿,因此,也是中国人关于个体生命的生态哲学。阴阳调和、道法自然是其基本原理。
雅斯贝尔斯在考察人类轴心时期的大哲学家时发现,其他的哲学家基本都是与神交往进行思想,只有中国的老子和孔子是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思想。而这正是今天人类生态文明时期苦苦寻找的生态思想。
(摘编自徐兆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2018年6月16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钱穆认为,处于文明冲突中的人类的未来选择方向是农耕文明所孕育的某些文化特征。
B.天水伏羲庙里的伏羲塑像是中国人最早的文化形象,也是中国生态文化的生动体现。
C.《易经》和《道德经》是两部生态文化的元典:前者重“人道”,而后者重“天道”。
D.董仲舒将旧儒家发展为新儒家,其思想对于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2.下列对原文的论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钱穆先生的研究结论说起,自然地引出“重新阐述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便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
B.文章不仅分析了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的形成过程,也阐述了它在社会治理、本体世界等方面的体现。
C.文章多次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既有中国生态文化内部的对比,也有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之间的对比。
D.文章以解决当今人类社会的文明冲突为立足点,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季、八节、二十四节都是从《易经》中发展而来,体现了天道与人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儒家将人从自然界中区别开来,而道家则将人重新放置于自然界中:两者存在根本分歧。
C.《黄帝内经》既是医学著作,也是哲学著作,蕴含了阴阳调和、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
D.雅斯贝尔斯认为老子和孔子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创立的思想正是今天人类苦寻的生态思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孙自法)“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1月10日在北京揭晓公布,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延安市芦山
……
2020届高三语文备考复习每日一练(29)
时间:47分钟 分值:4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29年12月2日,在北京市房山告龙骨山上的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这是上世纪世界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人类的历史被推前至50多万年前(后续的测年表明北京猿人最早者为距今80万年左右),并据此确立了人类演化史上十分重要的直立人阶段。这一发现成为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一座里程碑。
1961年,周口店遗址被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90年间,周口店遗址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记录,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周口店遗址提取并论证了北京猿人用火证据。周口店遗址曾被公认为保存古人类最早的有控制用火的证据,但这样的结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曾受到质疑02009年至2016年期间,周口店遗址发掘提取到毋庸置疑的原地用火证据。发掘出三处集中用火的部位或火塘,其中一处火塘残存围石圈筑结构。科技分析显示这些部位集中分布着高含量的植硅体、钾元素等燃烧产物和超出常规的磁化率信号和红度,确定被长时间使用过。发掘出多件内外皆呈黑或灰褐色,科技分析证明是被烧过的动物骨骼。这些烧骨与石制品、火塘等具有清晰的共生关系。发掘显示高温受热的灰岩变成石灰。研究证实,这些石灰岩块和颗粒不等的石灰粉末堆积在一起,属于原生并就地埋藏。此外,课题组进行了系统的野外沉积样品采集发掘和磁化率、色度测量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区域确实发生过长时间集中原地用火。
周口店遗址助力东亚古人类研究02003年,在周口店遗址区的一个田园洞内,一具古人类的遗骸被发掘出土。该化石的发现,为周口店遗址的学术历史带来新惊喜,为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材料。田园洞人属于早期现代人,这为东亚现代人至少部分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假说增添了新的支持证据。围绕田园洞人更重要的科学发现是对其遗传密码的破译。考古学家、遗传学家从田园洞人的骨骼上成功提取到线粒体DNA和核DNA。测序比对的结果表明,田园洞人是一个古东亚人个体,携带着早期现代人的基因,与当今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古人类学研究表明,东亚的直立人、早期智人和现代人的演化是连续的,在体质特征上一脉相承。从考古学的角度也支持这样的结论,中国乃至东亚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是承前启后、连续稳定发展的。
周口店遗址展示了世界文化遗产和考古科研的风貌。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也关系到我们如何认识当代社会,如何选择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周口店早期人类遗址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展示,可以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人类起源、演进的历程,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关系。
在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周口店遗址的重要性不断被世界认识、认同,堪称一座考古科研工作的丰碑。今天,当我们提到周口店、北京猿人时,会自然联想到安特生、葛利普、步达生、魏敦瑞、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等一批著名学者,还有中国第一个现代科学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的组织者翁文灏、丁文江。在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后山,沿着石阶和木道拾级而上,就可以祭奠这些安睡在“科学家纪念园”中的学者。
周口店遗址记录着东方人类起源、演化艰辛的历程,铭刻着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学与古环境学等学科在我国诞生、成长、壮大的足迹。未来,更多破译人类历史的钥匙还埋藏在类似周口店这样的古人类遗址地下,等待我们不断寻找、发掘和解读。
(摘编自高星《北京猿人头盖骨出土90周年不断丰富史前文化遗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周口店遗址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周口店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B. 2009年至2016年期间,周口店遗址发掘并提取到四个方面毋庸置疑的古人类原地用火证据。
C. 属于古东亚人的田园洞人,携带着现代人的基因,与当今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D. 更多破译人类历史的钥匙还埋藏在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地下,等待我们不断寻找、发掘和解读。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立足考古发现,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揭示了考古研究和遗址保护重要的现实意义。
B. 行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C. 本文叙事、议论相结合,既有客观的记述,也有严谨的分析。此外,笔端不乏深情。
D. 选文兼顾科学性和人文性,将人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语言准确生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口店遗址曾被公认为保存古人类最早的有控制用火的证据,但有人曾对此质疑,由此可见,北京猿人不是最早的会用火的古人类。
B. 田园洞人遗骸的发掘出土和研究成果,能为东亚现代人部分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论断提供新的实物证据。
C. 周口店早期人类遗址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展示,为人们关注和了解人类起源、演进的历程,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D.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我们应该拥有坚定的文明自信,也应和世界其他文明在交流中,互学互鉴,不断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受丑闻影响,瑞典文学院决定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创设至今首次因非战争原因取消颁发。
瑞典文发布的信息显示,原委员会中的18位院士将有7人被替换,新的委员会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瑞典文学院对于度过信任危机以及重树公信力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