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19份)
- 资源简介:
七下语文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
一棵小桃树.doc
阿长与山海经.doc
带上她的眼睛.doc
短文两篇.doc
古代诗歌五首.doc
河中石兽.doc
老山界.doc
卖油翁.doc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doc
孙权劝学.doc
台阶.doc
太空一日.doc
土地的誓言.doc
外国诗歌二首.doc
伟大的悲剧.doc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doc
紫藤萝瀑布.doc
最苦与最乐.doc
驿路梨花.doc
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九课《阿长与<山海经>》
资料汇编
文学常识
1. 《阿长与〈山海经〉》和七年级上学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回忆童年生活的回忆性散文,都被收入《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都是“回忆的记事”。其中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⑴《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⑵《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⑶《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⑷《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⑸《无常》通过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暗示人间恶于鬼界的现实,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对人世不平的极度愤慨。
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也表现出儿童不可抑制的快乐天性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⑺《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⑻《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⑼《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⑽《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2.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为周树人,曾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yì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其代表作《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
3.写作背景:
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名单,被迫离开北京。在辗转流徙中,心情苦闷的鲁迅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一系列回忆往事的散文作品。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初发表于《莽
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四课《孙权劝学》资料汇编
文学常识
1.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世称涑sù]水先生,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3.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后来吕蒙抓住战机,袭取荆州三郡,帮助东吴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夙愿,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笃志勤学的典范。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内容主题
此文以“劝学”——“就学”——“赞学”为主线,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诫下发奋学习,最终大有长进,令人刮目相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字词
孙权劝学
初(初,起初,当初),权谓吕蒙曰:“卿(卿,你)今当涂(当涂,当道,当权。涂同途)掌事(掌事,掌权,管事),不可不学!”蒙辞(辞,推辞,推托)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君王的自称,我)岂(岂,难道,表示反问)欲卿治经(治经,研究经典)为博士(博士,负责传授经学的学官)邪!但(但,只,只是)当涉猎(涉猎,粗略阅读),见(见,了解)往事(往事,历史,过去的事)耳(耳,语气助词,罢了)。卿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五课《黄河颂》资料汇编
文学常识
1.光未然(1913年—2002年),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其代表作有组诗《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屈原》等。
2.《黄河大合唱》是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合唱声乐套曲。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课文出自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章。
3.创作背景与过程:1938年11月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他亲临险滩急流,目睹了黄河怒涛、礁石瀑布,目睹了船夫们搏风斗浪,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在当时中华民族奋力抗战的艰苦岁月中,看到母亲河的壮丽磅礴,心怀难平。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迅速完成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光未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诗,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1939年3月,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内容主题
《黄河颂》是在抗日救亡的背景下创作的抒情诗。诗人用澎湃的热情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