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3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2/22 21:31:5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2350字。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
  注意事项: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合孔子圣人观
  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殊不知,“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圣人观。
  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他所视之为最高境界的“圣”,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内外兼通。《论语??雍也》载:“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济众一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此“圣”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本,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施于民而济众”,亦即“圣”。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还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有更明确的表达。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已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但却远未臻圣境。“ 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则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可谓不违训诂。如认为“内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又违背孔子的思想。儒家经典《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本义正相通。《说文》认为“聖从耳”,段玉裁注引《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聖”之甲骨文像人上着大耳。可见,圣之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圣”之引申义。《五行》所谓“圣”近乎其本义,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本义抑或引申义,“圣”都不能直接解作圣德。故以“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圣”之义即无着落。
  孟子已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且其圣人观已有异于孔子。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然荀子此“圣王”之“圣”仅为“尽伦之圣”,显然异于孔子所谓内德外化兼通之“圣”。正因受孟、荀圣人观之影响,故“内圣外王“之语虽始出于《庄子??天下》而非孟、荀之口,然现代新儒家却仍喜以之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只是他们未曾顾及,虽可以内修其德、外以德化统括孔子及儒家思想,然无论就训诂抑或思想层面而言,皆难以将孔子之_所思简约为“内圣外王”。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A. 由“聖”的甲骨文可知“通”应是其引申义,因此孔子视为最高境界的“圣”,必须内外兼通。
  B. 孔子认为王天下的尧舜都不可称为“圣”的原因是其内在之德与外在惠民济众之举是并重的。
  C. “仁境”不及“圣境”,但也必须有外在立人、达人之功;而圣境,自然更该具备化人之功。
  D. “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这里所说 “圣”是完全不同于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否定现代新儒家概括的孔子之道及其儒家思想。
  B. 文章以孔子与子贡子路的对话来论证孔子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C. 本文从训诂和思想的层面论证了“内圣外王”的思想并非孔子的圣人观。
  D. 作者引经据典,引用了一些先秦经典篇章,可谓材料丰富,论证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与《说文解字》两者在对于“圣”字训为“通”的理解上是一致的。
  B. 《五行》和孔子对“圣”的解释使得“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缺乏依据。
  C. 孟子、荀子所理解的“圣”与孔子所认为的“圣”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D. 正因为受孟、荀二人影响,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家思想。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由‘聖’的甲骨文可知‘通’应是其引申义,因此孔子……”错误,强加因果。
  B项,“孔子认为王天下的尧舜都不可称为‘圣’的原因是……”错误,原因的表述与原文相反。
  D项,“这里所说的‘圣’是完全不同于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的”错误,从原文“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可知二者有区别但不是“完全不同”。
  故选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拖雷只怕不及见到父亲,令副帅统兵回师,自与靖、蓉二人快马奔驰,未及一月,已来到西夏成吉思汗的金帐。拖雷遥遥望见金帐前的九旄大纛耸立无恙,知道父亲安好,欢呼大叫,催马驰至帐前。
  郭靖勒住马头,想起成吉思汗抚养之恩、知遇之隆、杀母之仇、屠戮之惨,一时爱恨交迸,低头不语。忽听得号角吹起,两排箭筒卫士在金帐前列成两行。成吉思汗身披黑貂,扶着拖雷的右肩,从帐中大踏步而出。他脚步虽然豪迈如昔,只是落地微颤,身子随着抖动。郭靖抢上前去,拜伏在地。成吉思汗热泪盈眶,颤声道:“起来,起来!我天天在想着你们。”郭靖站起身来,只见大汗满脸都是皱纹,两颊深陷,看来在世之日已然无多,不禁仇恨之心稍减。成吉思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