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21250字。
吉林省吉林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荀子??君道》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大致意思是:良法已备,是国家治理的开端;道德与智慧兼具的君子,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不懂得律法的原则和精神,而只注重律法的条文数目多少,遇到变动的现实肯定手足无措。
荀子这位先秦儒家“继往圣”与“开汉儒”的“新派”人物,直面周道衰亡、纲纪散坏、战乱频仍的现实,他提出“法者,治之端也”的思想,承载着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的深沉关怀和内在逻辑。而儒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观念,以及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局势,为以此“大安之道”处理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提供了基础。
治国者,必良法也。在改刑为法的历史背景下,荀子认为治国应“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由此“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但是荀子这里所谈的法,不仅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行为规则,而且是一种“良法”。这是一种合乎道德原则的律法,即合“礼义”之法。唯行“良法”,才能养万民于安乐,“四海之内若一家”,所以“良法”也是“王者之法”。这一点在当今发展为“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的基本原则。在演讲中提及的“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公正合理”“主权平等”“共赢共享”等道德理念都是国际法治的要义所在,无此则难以称之为“良法”,舍此也无法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而各国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在多个领域所达成的一系列国际公约和法律文书,才能称之为“良法”,国际治理才有坚实的基础。
无君子,则良法不行也。良好的律法,仅仅是治国的一个开端,没有恰当的执行法的人,“良法”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无法成为现实的社会秩序。有“良法”,不一定有治世。而有了君子,则律法即使有所不足,也能使国家安定。“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矣”。这一点在当今逐渐发展为对一整套适合国情的法治运行体制机制和一支高素质执法人员队伍的不懈追求。在国际法治层面,各国及相关国际机构有责任维护国际法治权威。
君子者,行道者也。能够行良法治国的君子应符合两条标准:一是具有“去蔽”的认知能力。人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荀子直面现实提出良法是治国的开端这一理念。面对如今世界局势,在处理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时也值得借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观念。
B.作者赞同治国要“起法正以治之”。他所谓的“法”,不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合乎道德原则的律法。
C.“君子者,法之原也”。即使律法存在某些不足,有了能恰当地执行法的“君子”们,通常也能使国家秩序稳定。
D.荀子认为,人们必须通过虚心、专注、冷静地观察事物,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才能去除因被蒙蔽而产生的祸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采用了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对中心论点“法者,治之端也”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B.作者大量引用《荀子》的观点主张,来突出儒家思想相比于其他学说,对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具现实意义。
C.文本借用名家的经典语句,并进行缜密有序的阐释,这种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和深刻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D.文本围绕荀子的相关学说,从“法”和“君子”两方面入手,就国家与国际社会的“法”进行了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认为良好的律法仅仅是治国的前提条件,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才是治国的根本。缺少正人君子,国家难免存在隐患。
B.由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所以荀子认为治国应摒弃刑罚之法,运用合“礼义”之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B.有两个错误,张冠李戴和混淆是非,选项中的“他”应招代荀子,而非作者,第三段为“在改刑为法的历史背景下,荀子认为”;其次原文第三段表述为“不仅……而且是”,选项改为“不是……而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是一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目前发现,该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密闭、不通风场所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需加强预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