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同步练习3
- 资源简介:
包括教案和练习。
23 三顾茅庐
1.疏通文义,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
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23* 三顾茅庐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拜谒(yè) 纶巾(g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 倾tuí(颓) 存xù(恤)
殆尽(dài) 疏lǎn(懒) bǐ(鄙)贱
如雷guàn(贯)耳 顿开máo(茅)塞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窗外日迟迟 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2)未审得入览否 审:明白,知道
(3)不胜愧赧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4)屏人促席 促:靠近
(5 )奸臣窃命 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6)而不知存恤 存恤:爱惜,体恤
(7)总揽英雄 总览:广为延揽
(8)惟将军图之 图:考虑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
B.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C.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D.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箪食壶浆,热情地犒劳他们。
(解析:C.“如雷贯耳”形容人名气很大,与语境不符。)
4.将下列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高低。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 业。
5.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人,该小说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