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同步练习18
- 资源简介:
包括教案和练习。
22 范进中举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的主题。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
明确: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范进中举是不是好比今天的人考上公务员了呢?欲知究竟,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作品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受家族的影响,他少时热衷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不过,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是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他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敬梓性情豁达,不善治家,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到贫之变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其个人经历,使他对当时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之弊病有了深刻的了解。作者假托故事发生在明代,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卑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教学提示】
可参考光盘教学素材做详细补充说明。
目标导学二:掌握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形象
1.快速浏览课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内容。
明确:本文可分为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两个部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范进中举习题新人教版
01 积累运用
1.下面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惟惟连声 喜从天降 狗血喷头 尖嘴猴腮
B.不省人事 谨具贺义 致亲骨肉 年谊世好
C.平起平座 轩敞华居 万惯家私 一步一踱
D.东张西望 淋淋漓漓 哭哭啼啼 千恩万谢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伸)过来。
B.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家乡),一向有失亲近。”
C.我又不同你顽(顽皮),你自回去罢,莫误了我卖鸡。
D.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挺着)肚子去了。
(解析:C项“顽”同“玩”。)
3.请找出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误用或有语病的句子并加以修改。
有人说“范进中举”是一部喜剧。当然,文中人物滑稽的动作,表情,神态都刻画得惟妙惟肖,也确实会让人忍俊不禁地笑,再加上最后大团圆的结局,就更证明了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喜剧!但大笑之后,却也不得不去挖掘文章所包含的更深奥的意味。范进在中举之后就疯了,口中还不时地说着:“噫!好了!我中了……好了!我中了!”他独自跑到一个破庙中,在路上又摔了一跤,沾了一身黄泥,甚至都把头发摔散了,蓬头垢面的。因此这时也不忘说:“好了!我中了!”从这一点看来,他又是那么可悲,可悲的不是那让人不堪入目的外表,而是他早就失去了的灵魂。
(1)标点符号:①“范进中举”的双引号应改为书名号。②“动作,表情,神态”中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2)病句:①“也确实会让人忍俊不禁地笑”应改为“也确实会让人忍俊不禁”。②“因此这时也不忘说:‘好了!我中了!’”应该把“因此”改为“然而”。(解析:“忍俊不禁”就是情不自禁地笑的意思,与后面的“笑”语意重复;“因此这时也不忘说:‘好了!我中了!’”与前面句子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引用)
(2)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反问)
(3)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借代)
(4)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夸张、反语)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及其揭示的人物性格。
(1)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