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ppt(课件+试卷+学案,6份打包)
- 资源简介:
(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1-3课件+试卷含答案+学案(6份打包)苏教版
(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1高考体验练习苏教版.doc
(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1高考体验课件苏教版.ppt
(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学案苏教版.doc
(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课件苏教版.ppt
(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看一看”“抓一抓”“辨一辨”“思一思”读懂诗词教学案苏教版.doc
(浙江专用)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课件苏教版.ppt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
本专题高考考纲要求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四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不论高考涉及哪一考点,都需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因此,本专题准备从“打基础”“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四个角度突破。先通过真题呈现,熟悉考情;然后通过“诗歌垫基”让学生熟悉不同题材的诗歌,了解其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共性特征,为突破考点打基础; 再通过“阅读技法”来教学生读懂诗歌,从宏观入手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通用方法;最后从四大考点和比较鉴赏方面加以逐点突破。在突破每一个考点时都通过把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来认识高考对这一考点的常设题型,然后再学习对应的解题技巧,这是“会鉴赏”部分,最后通过“规范答题”来突破“精表达”,让古代诗歌鉴赏题成为我们高考的增分点。
一、(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________。首联中“_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2分)
答案:造访 朱门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
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
……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要想做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词。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得出答案。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词。那么,怎样去读懂诗词呢?可以采用“两步四法”。
第一步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就是从标题、注释、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把握诗词大意,从而揣摩诗词情感。需用“三法”:“看一看,找启示”“抓一抓,寻突破”“辨一辨,明关系”。
看诗词的题目、注释、诗序甚至标点等,从而找到理解诗词的启示点。
看题目,思考信息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是诗词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词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④揭示诗歌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题目抓住题材是较为实用的方法,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词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能较快地深入到诗词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读标题 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猜 想 ①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
读 诗 ①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点题)
②标题里有月,诗中颔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③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作者的心情很寂寞。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读懂了该诗。
[边练边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