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古代诗歌鉴赏(3份)
- 资源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docx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docx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
夜将半,南望书所见
黎 简
乍冷初冬密云黑,忽惊万丈曙霞红。
远知何处中宵火,低拜前头北海风①。
五岭三年千里内,多时十室九家空。
已怜泪眼啼饥尽,更使无归作转蓬。
【注】①《后汉书•儒林传》:“时县连年火灾,(刘昆)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初冬之夜的一场火灾,先写黑云密布,渲染氛围;再写火灾之大,烈焰冲天,犹如万丈朝霞,令人惊骇。
B.颔联紧承首联,气韵贯通。一写判断,远处有火灾发生,地点不明;二写祈愿,希望立即降雨止风,不使大火蔓延。
C.颈联诗人视通千里,由眼前之景想象五岭一带百姓的悲惨生活情状,火灾频发,使人们或破产或逃难,十室九空。
D.尾联一个“怜”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食不果腹、如随风飘转的蓬草般四处漂泊、颠沛流离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解析]“火灾频发”错。
[答案]C
(2)赏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比,将黑云和红霞进行对比,突出火势之猛。②用典,表现作者祈愿降雨止风,不使火势蔓延的焦急心态。③叠用数量词,生动形象地突显人们因天灾人祸大量逃亡的悲惨景象。④比喻,以红霞为喻,突出火势之大;将漂泊流离的百姓比作蓬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姓流离失所的悲苦。⑤虚实结合,作者由眼前的火灾想到广阔的五岭、更多的百姓,揭示更深广的社会内涵,表现作者的悲悯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南乡子
陆 游
早岁入皇州,尊酒相逢尽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 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万事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
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
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
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
[解析]“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错,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
[答案]C
(2)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首联选取了“落叶”“鸿雁”“长江”的典型意象,点明季节,描绘了一幅凄凉寒冷的深秋景象。②一个“寒”字,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早寒”,又渲染了秋天的寒意,还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③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作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定风波 三山送卢国华提刑,约上元①重来
辛弃疾
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极目南云无过雁。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
无限江山行未了,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里放灯时。
【注】①上元:旧历正月十五称上元节。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笔对比“少日”与“老来”,凸显对“少年不识愁滋味”情状
……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观 书
于 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B.“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D.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解析]“一次具体的”有错,且不一定是“春日”。
[答案]A
(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青 玉 案
黄公度①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②残别袖燕支雨③,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