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2部分2专题二高考命题点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份)
- 资源简介: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2部分 2 专题二 4 3 高考命题点三(2份)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2部分 2 专题二 4 3 高考命题点三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
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2部分 2 专题二 4 3 高考命题点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命题点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巧妙使用。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全国高考中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题存在着概念不清的混乱情况。如“对比”手法,在不同省市试卷中归属不同,有的归到“艺术手法”,有的归到“修辞手法”,有的归到“表现手法”。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共性。
一般来说,“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技巧”“写作特点”“艺术特色”属于同一关系的大概念,它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个小概念。
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借景(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抒怀描写:正侧、点面、细节与白描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反复等表现手法:衬托、渲染、对比、用典、想象、联想、象征、抑扬等结构技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铺垫照应、首尾呼应等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类题目在设问方式、解题方法上很相似, “结构技巧”虽然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同属于古诗歌的“表达技巧”,但其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类题目在设问方式、解题方法上又有所不同,故分为两个考向处理。
考向一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3.诗歌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事物的?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5.诗歌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规范答题——“三四三”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准确判定表达技巧。而如何准确判定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既与个人所构建的表达技巧知识网络有关,又与规范的审题有关,更与个人掌握的判定方法有关。
要规范答题,需要“三注意”“四审题”“三步骤”:
(一)准确判断表达技巧三注意
1.立足整体
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2.把握关系
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
3.辨析易混的表达技巧
……
对点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莎行•初春
徐 灿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②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 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
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要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分析。
答案: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独居闺阁的词人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
2.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6分)
南乡子•送述古[注]
苏 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 述古:陈襄,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字述古。
请从“情”和“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具体的“景”和“情”的内容作答。
答案:下阕通过描绘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的景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以哀景衬哀情,烘托了作者感伤离别,思念友人的凄凉孤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