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语言文字运用ppt(课件+练习,14份)
- 资源简介: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语言文字运用(课件+练习)(14份打包)
专题6 第1讲.ppt
专题6 第2讲.ppt
专题6 第3讲.ppt
专题6 第4讲.ppt
专题6 第5讲.ppt
专题6 第6讲.ppt
专题6 第7讲.ppt
专题跟踪检测18.DOC
专题跟踪检测19.DOC
专题跟踪检测20.DOC
专题跟踪检测21.DOC
专题跟踪检测22.DOC
专题跟踪检测23.DOC
专题跟踪检测24.DOC
专题跟踪检测18 语用选择题(一)
(建议用时:50分钟)
(2020•甘肃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荒野是指大面积自然原貌得到基本保留或只被________改变的区域,其中没有永久或明显的人类聚居点。在人类影响不断增强的时代,地球上的荒野快速消失,荒野价值及其稀有性愈加凸显。在此背景中,荒野保护显得更加重要,在国家层面开展系统性的荒野保护成为________。从全球尺度的荒野地图看,中国现存荒野总面积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占国土面积18%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已经________了很多高质量的荒野地区。然而,(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中国荒野保护也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在观念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观念,这与荒野保护所蕴含的“生态整体主义”紧密契合;在制度层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经成为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这些都为荒野保护提供了适宜、适时的前提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荒野保护地体系的建立不能________,而应建立在主体功能区与生态功能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础性框架之内,通过法律政策层面上认定荒野保护区,以达到系统性、永久性保护。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轻微 大势所趋 覆盖 另起炉灶
B.轻微 势在必行 覆盖 重整旗鼓
C.细微 大势所趋 包围 重整旗鼓
D.细微 势在必行 包围 另起炉灶
A 解析 第一处,轻微:不重的,程度浅的。细微:细小,微小。语境强调的是被改变的程度较轻,应填“轻微”。第二处,大势所趋: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势在必行:指某事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必须做。“势在必行”一般不作宾语,此处应填“大势所趋”。第三处,覆盖:①遮盖;②指地面上的植物,对于土壤有保护作用。包围:①四面围住;②正面进攻的同时,向敌人的翼侧和后方进攻。根据语境可知,应填“覆盖”。第四处,另起
……
专题跟踪检测20 语句补写
(建议用时:90分钟)
1.(2020•湖南衡阳一中月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__①__,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但左右脑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独立:曾有这样一个实验,先举起左手不停画圆圈,再举起右手不停画正方形,双手同时进行,__②__。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能完成?因为大脑左右两边的机能相连,而这个动作让大脑两边下了不同的指令,__③__,扰乱了另一边的运动讯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处,后文解释了大脑左半球和右半球不同的机能,结合后文“但左右脑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独立”可知,此处应填“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确实有分工”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后文“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能完成”可知,应填“结果是几乎没有人能完成”之类的内容。③处,根据前文“大脑左右两边的机能相连”和后文“扰乱了另一边的运动讯息”可知,应填“大脑一边的运动讯息”之类的内容。
答案 (示例)①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确实有分工 ②结果是几乎没有人能完成 ③大脑一边的运动讯息
2.(2020•Z20联盟联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__①__。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__②__,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__③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题跟踪检测24 压缩语段
(建议用时:70分钟)
1.(2019•广东惠州调研)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5分)
《学会生存》一文有这样一段话:“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同时,他还必须向受教育者建议:他应作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
请你用简洁明白的语言写出“建议”的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段材料谈论的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要做出的相应的改变。教育工作者(教师)作为教育者应该“死去”,作为受教育者应该重新“诞生”,暗指“新教师”出现;受教育者(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应该“死去”,作为教育者应该“重生”,暗指学生不应该一味充当受教育者。这段话的意思是:学生应彻底摆脱自己作为单纯受教育者的角色,从而使教师成为新型师生关系中的新教师。
答案 (示例)学生应彻底摆脱自己作为单纯受教育者的角色,从而使教师成为新型师生关系中的新教师。
2.(2019•黑龙江哈尔滨三中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指出文段从哪四个方面介绍了“绒花”,每点不超过4个字。(5分)
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当年南京的“花市大街”,曾是绒花的海洋,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匠人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