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同步练习12
- 资源简介:
约28430字。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
②卷石底以出_______________
③怡然不动_______________
④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心乐之/何陋之有
B.全石以为底/ 武陵人捕鱼为业
C.以其境过清/以我酌油知之
D.隶而从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答案】
1. 忧伤 弯曲 ……的样子 离开
2.B
3.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②(我)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解析】
1.试题分析:①“悄”“怆”同义词复用,意思是“忧伤”;②中的“卷”在这里是“弯曲”的意思;③中的“怡然”,“然”作为形容词词尾,翻译成“……的样子”;④中的“去”古今意义有别,今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古义是离开。
2.试题分析:B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A项的两个“之”意思分别是“代词,这件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的两个“为”意思都是“动词,作为”;C项的两个“以”意思分别是“连词,因为”“介词,凭、靠”;D项的两个“而”意思分别是“表并列,不译”“表转折,却”。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3.试题分析:“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蒙盖缠绕;“披拂”,随风飘拂;“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蛇”,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落实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翻译通顺即可。
4.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考查重点在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来分析,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后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他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欢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的环境,他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又会自然流露出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恰恰是这种心情的写照。
课内阅读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完成下列题目。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 )
A.心乐之(使……快乐)
B.水尤清冽(清澈凉爽)
C.近岸,卷石底以出(翻卷)
D.潭中鱼可百许头(左右)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组不同的一组是(C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凄神寒骨
D.潭西南而望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