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27
- 资源简介:
约5340字。
愚公移山
教学目的
1. 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 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4.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2. 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体裁、出处和作者
1. 体裁和出处
《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2. 列御寇
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miù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三、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1.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惩chéng塞sè迂yū曾céng荷hè箕畚jīběn
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厝cuò
2. 朗读课文。
⑴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 时注意正音。
⑵ 朗读停顿的指导。 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 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 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⑶ 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四、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㈠ 第一部分(1):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㈡ 第二部分(2):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㈢ 第三部分(3):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㈣ 第四部分(4):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五、解读文本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