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霍邱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9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2/29 9:16:4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9810字。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古各个王朝的核心区域(中国)很小,但与当时王朝之外的文化,有着或密切或疏远的交换关系。即使在过去认为相对封闭的上古时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与周边的文化、种族、宗教、物品上的交融也相当密切。上古三代,各王朝血统都未必像古史传说中“黄帝之苗裔”那么单纯,比如商代,它真的是一个“汉族”或“华夏族”吗?傅斯年就不那么认为,他说,殷人就是“夷人”,殷商建立的王朝,是东夷与西夏冲突交融,甚至是“夷人胜夏”的结果。他还提醒人们,向来被认为是后来中国文化源头的齐鲁,其实也是夷人的中心。还有人更说,殷商的文化渊源“与日后的通古斯族群文化,有相当的关系”。
  在我看来,那种整齐同一、秩序井然、边界清楚的“周文化”,恐怕更多地是后世的追怀和想象,就像把周礼归之于周公制作一样。其实,大体能够称为周文化核心的,主要是两个传统的交织,即“礼乐传统”与“巫史传统”。现在看来,春秋战国之前,人们对于所谓“文化”或“传统”,其实处在一种并不“自觉”而只是“自在”的状态,看上去“混沌”的和谐,其实包孕着种种“七窍”的差异。正因如此,“礼崩乐坏”的时代,恰恰成为“文化启蒙”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便导致“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的分化现象,孔子、墨子和老子等学者,儒、墨、道等等潮流,加上各种各样冲突的知识、信仰和风俗,正是在这个多元而分裂的时代产生的,如同余英时先生所说,“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正是中国思想的“轴心时代”,也恰恰提供了后世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无尽资源。
  因此,秦汉一统王朝继承下来并且扩而大之的“中国”,原本是一个杂糅了各种种族、思想、文化和地域,彼此混融交错的空间。不过,汉族“中国”的民族认同、国家意识和文化取向,却在秦汉大一统时代,将这些杂糅的元素第一次凝固重铸起来,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的思想兼容,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的思想整合,开始形成“中国的”文化世界,而“中国的”文化认同,也逐渐在来自“匈奴”、“西域”、“西南夷”等等的压力下,开始浮现。
  应该承认,由于秦代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想象与传说中“九州”为中心区域的“中国”开始出现,以“华夏”为核心的汉民族开始形成,以天下中央的意识、阴阳五行的观念、王霸道(儒法)杂之的政治、汉字书写的习惯、宗族伦理的秩序等等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开始成型。那个时代的“中国”,既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说的“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也是《史记•货殖列传》中“汉兴海内为一”一句对中国的自我描述,说明古代中国对于“中国”的认知,到了司马迁那个时代,西面是关中、巴蜀、天水,南面到番禺、儋耳,北面是龙门碣石、辽东、燕涿,东面是海岱、江浙,这已经大体划出“疆域”,它表明“中国”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葛兆光《叠加与凝固——重思中国文化史的重心与主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原指中国古代王朝的核心区域,范围不大,与周边文化有某种联系。
  B. “礼乐传统”与“巫史传统”是秩序井然、边界清晰的“周文化”的核心。
  C. 秦汉一统王朝的“中国”与先秦时期的“中国”,在内容、含义上已有不同。
  D. 汉民族的形成,既与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有关,也与“九州”的想象有关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中国”的概念变迁为主要脉络,阐述了汉民族文化初步形成的过程。
  B. 作者引用傅斯年的观点是为了证明商代并没有真正的“汉族”或“华夏族”。
  C. 对于“中国” 内涵,作者引用各种史料加以辨析,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D. 作者认为“中国”主要是制度、思想、文化层面的内容,与地理疆域关系不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比大一统时代为后代提供了更多的思想文化资源。
  B. “中国”文化世界的形成与相应的“中国的”文化认同几乎是同步出现的。
  C. “中国文化”的形成是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结果,也是王朝政权统一的结果。
  D. 《史记•货殖列传》中“汉兴海内为一”既着眼于地理疆域,也着眼于文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B项,“周文华”是“秩序井然、边界清晰的”错,作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文中“在我看来,那种整齐同一、秩序井然、边界清楚的“周文化”,恐怕更多地是后世的追怀和想象,就像把周礼归之于周公制作一样。其实,大体能够称为周文化核心的,主要是两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碗匠和他的碗
  周天红
  烂泥田,一个村子最响亮的事儿就是烧碗了。
  烂泥田村子口一大块田,那泥巴,扶墙抹墙不行,真的是烂得扶不上墙了。栽秧种谷也不行,栽了秧,不走根,反倒要烂根,没得收成。那泥巴,就适合做碗烧碗。泥质沙细,糗性好,水质也好,捏成碗坯子,放到窑上一烧,轻轻一敲就能听见当当当的清脆响声。那釉质那花纹那造型,一看就是好货色呀。
  八爷是村子里最好的碗匠。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