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太爷进城》学案3
- 资源简介:
约14740字。
15 《子夜》——吴老太爷进城
◎课文导读
“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之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现代国学大师吴宓这样评价茅盾的《子夜》。《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的上海。作者从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同时,又通过细节描写侧面点染农村场景和正在发生的中原战争,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创作意图。在此背景下,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象征性地暗示了作者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
《吴老太爷进城》从吴老太爷进城的角度,记录了他从故乡到上海,特别是坐汽车回公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封建遗老对光怪陆离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极度不适应。小说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吴老太爷不过是一具“古老的僵尸”,一和太阳空气接触便“风化”了,上海是专门“风化”像吴老太爷这样的人的地方,暗喻着封建体制的解体与新兴力量的强大。
◎思路梳理
吴老太爷进城第一部分(1)—吴老太爷面对繁华热闹的都市感到极不适应第二部分(2~14)—吴老太爷面对都市风光的刺激,心灵和身体都受到了沉重的创伤第三部分(15~结尾)—吴老太爷在进城过程中深受刺激,精神恍惚,出现幻觉
[国学知识诵读区]
◎背名句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是:“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读经典
经典: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
翻译: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难以赞叹一般的水,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难以被一般言论吸引。
赏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胸襟的拓展,境界的升华。登山如此,观水也如此。所以有“观于海者难为水”一说。既然大海都看过了,其他小河小沟的水还有什么看头呢? 孟子告诉我们,登山就要登泰山,观水就要观海水,做学问就要做于圣人之门。也就是说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由此启示我们登高才能望远,厚积才能薄发。打好基础,高屋建瓴,循序渐进,必有所成。
[课文助读预习区]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从小受到了开明的教育。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期满后因家庭困窘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和王统照、郑振铎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提出了“艺术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茅盾积极开展革命文艺运动,与鲁迅并肩战斗,促进了左翼文学的蓬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先后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和中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