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0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2/1 6:49:0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1960字。

  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骨”作为《文心雕龙》里的审美理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具体表现,是先进知识分子精神品格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民本”思想上的追求实现理想的奋斗精神和在受压抑而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抗争精神,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
  在历代文学史上,对“风骨”的倡明总是产生于文坛索漠、媚俗之风日炽的背景下,“风骨”一直都是与荡涤柔靡的文风、复归英雄精神相联系。它所强调的是精神的充实、和美和健康,在和谐的审美理想中突出时代的强音与文学的现实精神,是文人儒士们所关注社会人生的积极态度、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和健康挺拔的文学精神。
  魏晋文学产生于作品思想贫乏、铺张过甚、文字堆砌的两汉文学之后,以其“风清骨峻”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可以肯定地说,文学主题觉醒的标志不在《古诗十九首》,而在创造了“建安风骨”的建安时期。《古诗十九首》仅仅是震响了文学主题觉醒的先声,从侧面激发了文人对拯救社会和肯定生命的价值要求,而作为魏晋文学开端的建安文学中充满了主体觉醒意识,文学家们用他们的慷慨任性抒写着强烈的自主意识。
  魏晋以前文学特别强调文学的“兴观群怨”,直到东汉末年频发的战乱才使这种影响有所减弱。魏晋时期的多朝代更迭逐渐摧毁了社会道德体系的神圣性和政治的权威性,这种动荡对应的即为文学作品中主题的觉醒。
  在这个时代里,文人大多在纯粹的精神领域内通过文学表现其思想的深刻,以此来显示精神的力量与人的尊严,也可用来表现其极强的参政意识和进取精神。其外在表现为从大处着墨,用粗线条勾勒出一幅幅巨大广阔的生活画卷。曹操是乱世枭雄,他的诗中充满了主宰大地沉浮的雄心壮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则表现了他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英雄气概;“陈思(曹植)以公子之毫,下笔琳琅”抒写着他积极参政的意识:“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业之业,流金石之功。”
  主题觉醒,让文人们认识到生之艰辛、命之短暂,出现了前无古人的沉重而伤感的“咏叹调”。魏晋时代的文学领域,一直弥漫着对生死问题的感叹和哭泣的声音,自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到陶渊明的“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他们如此的伤感,恰恰是在其心里回荡着对自我生命的留恋、沉思和突围的意识力量。这种力量是如此之强,以至于表现出对其生命的不乏荒诞的追求:药、酒和文章的普及及特色,以及太多令后人含泪微笑的逸闻故事共同展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风采、人文精神的光辉和他们慷慨任性的个人风范。
  主题的觉醒,让文人的作品中充满着抗争精神。魏晋这种较宽松的社会形态,没有让坚贞的骨气泯灭,而在主题觉醒的影响下更强烈。左思在《咏史》诗中曾说:“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又说:“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这种对门阀世族压迫的抗争和布衣之士的清高之气,正是这一时期慷慨任性的文学风范。刘桢的《赠从弟》:“冰雪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和坚贞骨气。
  一种强烈的自主意识从文学创作中找到了宣泄的途径之后,文学便发出了铮铮之音,同两汉文学的特点相比,更为掷地有声。
  (王玉洁《“魏晋风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精神》节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具体表现中国文化传统的“风骨”,是先进知识分子精神品格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民本”思想上的奋斗精神和抗争精神,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
  B. 在历代文学史上,“风骨”一直都是与荡涤柔靡的文风、复归英雄精神相联系,对“风骨”的倡明总是产生于文坛索漠、媚俗之风日炽的背景下。
  C. “风骨”是在和谐的审美理想中突出时代的强音与文学的现实精神,所强调的是精神的充实、和美和健康。
  D. “风骨”是文人儒士们所关注社会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一种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一种健康挺拔的文学精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先论述“风骨”的内涵以及历代文学史上倡明风骨的背景,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 第三段简述了魏晋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确立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的要素。
  C. 第四段举例论述了文学主题觉醒的标志在创造了“建安风骨”的建安时期。
  D. 本文从主题觉醒与慷慨任性的个人风范两个方面来论述“魏晋风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古诗十九首》仅仅是激发了文人对拯救社会和肯定生命的价值要求,而建安文学中则充满了主体觉醒意识,文学家们用他们的慷慨任性抒写着强烈的自主意识。
  B. 魏晋时期的多朝代更迭逐渐摧毁了社会道德体系的神圣性和政治的权威性,这种动荡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即为主题的觉醒。
  C. 魏晋时代,文人都在纯粹的精神领域内通过文学表现其思想的深刻,以此来显示精神的力量与人的尊严,也可用来表现其极强的参政意识和进取精神。
  D. 魏晋时期,文学发出了铮铮之音,从而一种强烈的自主意识从文学创作中找到了宣泄的途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是建立在“民本”思想上的奋斗精神和抗争精神”,扩大范围。应该是“追求实现理想的奋斗精神和在受压抑而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抗争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金色巨焰,映透山海。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23次发射。
  此次任务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具备发射更重航天器,或将航天器送向更远深空的能力,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首次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